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24的博文

投资口水书

最近在微信读书刷书 就和在tiktok上刷短剧一样 微信读书也有推荐的功能,会根据你的阅读历史推荐一些书。 我希望他能推荐些好书。 当然了,AI3.0时期应该会有不错的结果,现在,一堆口水书也不错了。 毫无疑问,对于我最可能被推荐的是投资类的书。 一本《靠工薪,30岁,你也能赚到600万》推荐给了我。 工薪,投资,赚钱,就算知道他是个口水书,我也要看看了。 真是和我猜想的一样,买的是指数,作者是个美国人,你猜猜他买的是哪国的指数。 不过他从18岁就开始买了,比巴菲特还是晚了几年。 说结果:投资20年,拿到了投资额的7倍成绩。 我是认可的 投资要趁早,不要乱投资。 这两点,就值了。 比看各种大师的荐股强太多了。 连续几个涨停,一周翻一倍。 然后一年以后呢?大师们最怕的就是按年计算的结果吧。 书不可全看,更不可全信。 这本书,知道他的操作标的就行了。 看他的附录,竟然是大A的基金名录,毫无疑问是这班翻译者的杰作。 你负责胡编乱造,我负责毫不关心。

历史怎么看?不妨反过来看

首先,我们人类的寿命最多不过100岁。 那么所谓的历史,都是记载上的历史,没有谁能真实经历过全部。 按照你经历过的历史和记载下来的内容来看,这些文字能有多少真实性? 比如:19年之后的三年,所以有时候外国的文献结果不一定不对的。 甚至,有句话不是说,眼见也不到一定为实吗? 眼睛看到的也只是一个视角,新闻,如果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来报道, 得到的结论也会截然不同。 我记得我小时候最爱看的一个历史类小说叫《明英烈》。 你可以说是评书,这是民间对历史的认识。 当时以为徐达,刘伯温才是真正的厉害人物,朱元璋不过是小人,利用人而已。 但是后来看过一些书,包括老毛也是亲自推荐,历史上打仗最厉害的几个就有朱。 流传下来的可能只是民间的一些有选择的结果,还可能是故意遗漏下来的结果。 再比如,曹操,他的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在京剧中曹操一直是白脸,可以说一个野心家的结果,就否定了他的很多行为。 现在的我来看,他的这句话,反倒是很有道理。 他的敌人,刘皇叔,戏曲里面他反倒是正义的一方了。 他从某城逃跑的时候,一句我舍不得百姓呀,就让老百姓都跟着迁徙。 按照我的理解,老百姓,谁来了不过是换个交皇粮的,离开家,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所以,一句话就能达到的?我深表怀疑。 反过来看呢? 和平名打成一堆的,比如哈马斯? 不知道怎么想到了这些,先写到这里了。

《运动改造大脑》

又听完了一本书 可能是和上次的检查有关,最近看的听的书都是健康方面的。 虽然这本书是关于大脑的,其实还是运动为主。 就像上本控糖革命一样,这本书的验证方法也是通过运动后的身体内的一些激素的测量来得到结果的。 不过有时候是一些没有数值的验证方法。 比如第一章,是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验证的。 让学生们在运动完后进行学习,甚至推广到全校。 结果是惊人的,因为他们用美国的一个学校和中国学校的成绩来进行对比。 有些还是中国的优势科目,比如数学。 这证明了学习不是不能运动的,怀念我上学时候的体育课。 一半都被别的老师占走了。 其实,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不是关于学习的,是关于踢球的。 我上高中开始踢球,按照我的理解,练习技术,在小场地练习,甚至比赛。 有一次和那些提过大场的人来比赛,突然发现他们的脚法,很准确,很细腻, 甚至比我们只提过小场地的人更准确,我的想法突然被怀疑了,为什么呢? 现在想想,踢大场的人,运动强度更高,调动的身体神经肯定比我们这些运动量小的人多。 反正是经历过大场考验的人,来踢小场感觉是一个降维的打击。 # 《运动改造大脑》-不要和别人比较 书中的有一个方法我觉得应该以后是个趋势。 那就是你有多厉害,或者多努力,不应该是用别人的标准,应该用你自己的标准。 书中的一个例子就是关于运动的例子。 有的人很轻轻松松的就达到心跳100多少下的,但是他没有任何的不适 对于他来说,可能只是运动前的热身。 但对于有人的人来说,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基于自己的数据来分析,这才是一个更合适的标准。 未来一定会有一波基于人体的检测和个人助理。 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基于个人的运动数据,来进行计划,改造人体。 不是全部的学生都是用一个标准。 我认为这种方法,应该会有一个试点,并且总结出方法论,再进行推广的过程。 在人体监测的方法日益普及,大数据和AI的进步下, 这种过程只会越来越快的到来。 # 《运动改造大脑》-运动再造大脑 这本书中的两个病例是我比较关心的。 一个是针对抑郁,一个是针对老年痴呆(阿兹海默)的。 按照书中的说法,运动会分泌一些激素来抑制引起抑郁的那些激素。 西方的科学可以说是统计学的科学 没有给出结论,只是根据大量的人群数据来得出一个统计学数字。 比起没有运动的人群,有了个很大的提升。 这也意味着,不是100%的肯定,但是是有效的。 所以,我们就算运动也不一定不会患阿兹海...

8月是个淡季

马上就要进入8月了。 最近的状态明显转差,可能和天气太热也有关。 温度高的已经没有心思做更多的事情了。 当年学习交易课程的时候,有一章说的是季节,杂谈,8月是个淡季。 首先是很多国家都有放暑假的习惯。 不像学生们的放假,打工人们也是很多在8月进行放假的。 太热也是一个因素 比如日本,8月放假是有传统的,他们叫盆休。 很多人在8月会连续休息一周,回老家省亲。 不少的工厂对这个休息是作为正常的休息的,不会扣钱。 更为神奇的是,8月份这个大月,10年前没有一天休日,一共23个工作日。 直到某一年,多了一天海的日,从此只要上22天了。 并且,8月份,基本几个大的国家,都不会推出特别重大的经济事项。 特别重大的决定,都是9,10月份才出的。 所以8月份该休就休息吧,大家都休息你还在努力,就有点不和谐了。 明天本来要去公司的,想想路上的酷暑,走到公司都要一身汗了,还是在家吧。

调整,休息

最近状态不好,又到了每年最弱的季节了。 什么都没状态,除了当社畜的工作,这个月开始工作也是不怎么动脑子了。 除了收到的健康检查结果以外,身体上也是感觉到了不适。 按照我最近看的关于运动的书里的说法,应该是身体里各种物质不够了吧。 还有去按摩的时候,也是说有些筋腱太硬,应该是走路过多,受伤了吧。 人就是这样,一旦脆弱的时候,各种信号都收集到大脑里面了。 按照我的理智脑的说法,这些都不一定是真的,毕竟我的检查结果是半年前的。 最近我都在锻炼,但是我的锻炼是不那么有效的,大脑又找了个理由给我。 包括外界的按摩师也是给我说,你应该可能受伤了。 我知道了,那就休息了,把我的每日无效的锻炼先停一端时间吧。 调整了,休息了,彻底的休息一周先。

《含泪活着》友善的国家

今天看到了关于老丁的两个视频。 一个是他现在在美国做房东了,碰到了赖着的房客。 可能是大数据吧,马方讲老丁的也讲到了他,不过还是他在日本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推荐看看,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他的坚持了。 不过马方的观点,倒是第一次听到。 就是国家的友善,这种黑在当地的外国人来说。 国家机器的执法是没有办法的,抓到就会遣返。 不过日本很少看到有因为这种事而大规模执法的 人类何苦为难人类 在这里的生活确实是感觉到友善的,更像个正常的人类社会。 优先通道就确实是给有需要的人准备的 大家就算再挤,优先通道都是会留着的 基本带着孩子的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都会得到优先的待遇的。 来这里这么久了,被查到的两次都是骑自行车没有开灯的时候。 反倒是在国内,被不同的城市数次查到过暂住证。 不写了,写下去又勾起我那该死的回忆了,不美好的事情轶可不想在大脑里停留。

7月聚会的交流经验

图片
昨天的聚会找在一个会所里面。 离上野也不远,10分钟吧,不过走过去要弯好几个弯,没人带真是找不到。 菜品也不错,吃完了发现老板的拿手菜是熊爪,那个套餐可是我们的几倍价格了,再找机会来吃了。 这里放一个照片吧 聊了不少,统一一下认识。 不管未来怎么做,最少要把NISA用满。 买什么,分种类,定投的SP500肯定要买起来,买多少,看个人的实力了。 如果还有余力,再把QQQ还有其他的指数也买起来。 向上的趋势,基本还是没有结束的。 不要和只打嘴仗的市场和人进行较劲。 只做选择,不做教育。 能撸的钱,一定要想法撸到,信用卡,银行,中小企业共济。 NISA以外,iDeco也要能买满就买满了。 在这之外的,可以能上杠杆的上杠杆,能找机会的就多投。

开始英语课

今天开始,又开始了一门新的英语课。 以前也有过一个课程,不过太基础了,课本也是学生用的。 上次主要是纠正发音,不过看来这是我的老毛病了。 不过这么的课也是老师因为自己的正式课程忙不过来,不再和我上课了。 这次通过一个朋友介绍的一个国内的英语课。 老师也都是菲律宾的,不过这次的管理方是国内的一个公司。 上课也是一个专门的app,课本也是我想要的一种练习speaking的教材。 今天第一课,主要是认识老师。 菲律宾的老师,前后干过七个国家的工作了, 可以说几个大洲的工作都做过了,不过都是远程的。 这次是一个兼职把,明显感到他们强烈的赚钱动力。 我也听出来区别,纠正发音我也是按照她的说发来的。 看来我以前留下的小毛病不少,毕竟以前学的都是哑巴语言。 就算有朗读什么的,都是自己读给自己的,基本发现不了错误的发音。 还行,本来50节课的,让我要求10节10节的上,我真怕坚持不下来呀。 国内的课程,感觉真卷呀,50节课,上班族很难坚持下来的。

定休日

昨天,自行车的车胎被扎了,一点气都没有,外胎都完全脱落了。 今天中午,休息的时候把车子搬去修。 所谓外胎脱落就是露出了里面的钢圈了,已经没法推了, 推就把钢圈撵坏了,这一路那个费劲,小心的抬着前轮,不让着地。 这个姿势,一会就把腰累的不行了,左边倒右边,倒了好几圈,终于到修车子的地方了。 结果,大门紧闭 仔细一看,写的定休日。 这个修车子的摊是个人的,我们在这边住了多少年,他就干这个多少年了。 从一个路边的摊,感到了一个相当门面的店。 日本的很多店,包括共有设施,比如图书馆,医院什么的,都有定休日。 因为是服务业,他们周末都会工作。 但是也要休息的呀,每个行业不同, 大概会找不是周末的一天,他们来休息。 比如图书馆是周一休。 医院一般是周日休的多,不过周六也是只上半天。 自己的店,其实愿意哪天休是自己定就可以的。 推上经常有各种各样的奇葩理由,店主来找理由休息的。 不管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人民币服务。 自己休息是第一的,我也是人民的一份子吗。

有钱有理

图片
下面是来自薑餅資的分享,关于穷爸爸富爸爸的读后感。 她确实比我会总结,学习一下她的总结方法。 观点1: 学会分辨资产,负债和现金流     自住房不是资产,除非他能带来现金流     分辨资产和负债,就看有没有正的现金流就可以了。 观点2: 现金流四象限     Employee     Self-employed     Business owner     Investor     判断的依据是主要收入的现金流的来源,不是你认为,是钱认为的。     左侧的E和S是用时间来换金钱     右侧的B和I是用钱来换钱 观点3: 学习建立企业     找一位导师     阅读图书,比如穷爸爸富爸爸     购买特许经营权     参与直销          重要的是系统,优秀的企业不只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系统。      观点4: 投资者的五个等级     1. 零财商知识的人。      2. 懂得储蓄的人。        3. 忙于工作的人。        4. 专业人士或个人投资者。     5. 资本家。 观点5: 成为-拥有-去做     BE-DO-HAVE     成为富人,而不是看起来像富人。

TODO CLEAR

终于把便签纸上的TODO CLEAR了。 感觉很爽 但是过程很是让人沮丧。 前面说过了一次,我最近用便签纸做TODO 但是我犯了一个错误。 一张能写5行的便签纸 我写了5个TODO 有长期的,有短期的,有很难完成的。 大脑好像就是一旦堵塞上了,就很难自我清除。 本来几个没有相关性的task, 就因为写在了一起,好像就堵塞住了。 上面一个没有完成,下面一个就不知怎么的, 进行不下去了。 一张纸是是有个考试的内容,堵塞到了考试完了, 剩下的一个也很快就完成了。 这张纸是一个登录学历的任务。 几次尝试都是失败 我对这种设计的网站毫无办法。 今天终于在手机的公众号上,找到了突破口。 一个突破,好像后面的都顺理成章了。 在一张纸上的,也是注册的task。 一个下午,就都完成了。 可能有点难度,但也是查了两三次就解决的。 解决问题的脑子一旦来了,就都解决了。 大脑,真是个任性的家伙。 以后,不管多大的纸,就写一个task。 这里节约的是纸,耗费的是大脑的脑回路。

聊一下房贷

今天介绍一下日本的房贷状况。 当然,这些不是官方正式的,是我的一些体验和经验。 贷款期限,一般是20年,30年,35年,当然也有十年的。 贷款利率,分为住宅贷款和商业贷款。 住宅贷款,可以说是福利了,一个人只能是第一次享受这个。 利率大体分为固定利率大概是1,字面理解就是一直固定不变的。 还有一种是浮动利率,最低0.35,大点的银行基本是1以下的。 所谓浮动,就是银行的利率上升的话,你这个也要跟着上升的。 基本没人上来就用固定利率,不过你可以中途换到固定利率的。 因为浮动利率很可怕的,美国曾经有过几年内涨到20%利率的历史。 个人赶上这个时期,基本要破产了。 当然这是有前提的,你要审核通过,审核需要看你的工作,信用等等。 一般你在大手公司工作的话,正好一个Group有银行系统的话, 0.35的可以贷下来的。 0.35什么概念,就按35年算,每个月还的钱很少很少的, 这种贷款比租房付的房租还便宜。 外国人也是可以贷到的,首先你要永驻, 工作要好,稳定(最少要在同样的单位工作一年以上)。 商业贷款,2,3甚至更高都有。 一个问题,个人住宅贷款的房子,不允许出租的。 不要比,如果比和上世纪90年代比。 那时候买房,现在才刚回到那时候的房价。 贷款额度的问题。 大家关心的可能就是首付了。 首付有很多种,10%,20%比较常见。 30-50%也不是没有,可能条件稍微差的就要求首付要高了。 不过房产市场不火热的时候,还有过FullLoan,OverLoan 那时候只要胆子大,现在的市场就是白赚的。 贷款额度,不是房子多少钱你就能贷多少钱的。 新建的,可能是按照卖房的价来申请的,具体下来多少不一定, 下不来的就要提高首付才能成行了。 银行会有一个评估的方法,他们对房子进行评估, 按照他们的评估价格才会给你贷款的额度。 第一当然是位置,然后是地的价格,房子的建造程度,新旧。 具体的贷款额度不是只有房子的,还有你的收入水平。 比如你工作不稳定,他们就不会给你很高的贷款。 收入稳定的,也就是在一家公司很久,并且公司也有评估的, 上市和不上市也是不同的评估。 然后是你的雇佣形态,越是社畜,反倒是越稳定。 当老板的想贷很多钱出来,是个很有难度的事情。 大概的就是这些,当然每一个环节细说下去都有很多内容了。

賞状

这周四,大儿子去警察局领了奖状。 今天,小儿子就也领了另一个奖状。 两个孩子的事情不一样,不过都是有爱心的表现。 老大,是较早之前的事情了 他和几个小伙伴,帮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回了家里。 他当时还不好意思说,但是,回来告诉我们今天碰到警察了,被警察问了好久。 上周才知道,当天送老人回家,警察也过去了,询问了他们的学校和姓名。 这不,这周就给发奖状了。 发奖这事,不管哪个国家都是会用的。  据说电视台还来采访了,我是没去看。 小家伙,听到了这事,最近也是找机会做好事。 以前写过他周末去捡垃圾,不过这个事是老师教过的。 今天,他和小伙伴,发现了一直小猫头被夹在栅栏里了, 然后他就拿出来我们给他用的手机,打了消防局的电话, 消防车出动来救小猫了。 最后还给他们发了小奖状。 这种事情是传染的,最少是会看着模仿的。

财商财商还是财商

刚才去见了一个老朋友。 他刚拿到了永驻,去庆贺一下,顺便聊一下近况,已经n多年没有见过了。 这个朋友对我有个特殊的意义。 如果看过我的介绍,就知道我在不到十年前, 还是一个没有任何财商头脑的人。 就是他,第一次让我知道了fx,想当年,他在我们组,上班时候玩fx, 我还说他不务正业,谁想到,我了解了之后也投入了进去。 不过我不是想说怎么做交易的,而是想说标题的事情:财商。 说起财商,基本就是穷爸爸富爸爸里面的观念了。 我强烈建议把他列入必读的书目,虽然国情上,书里的很多内容不一致。 第一:他的四个象限的定义 第二:关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自住房是负债(虽然还有争论,但请把他当作定理) 第三:投资要借钱,也就是从银行借钱,这里更多的是房地产投资 第四:也就是上面的延续,房地产投资可以抵税,这个国内可能没感觉。 但是前两天,美国老板的分享你们能知道,资本主义的税率能有多高。 如果你收入够高,可能一半的收入都要纳税了,据说法国能到70-90%。 说回这个朋友,他这两年投资(交易,仅仅是交易,我也算是投资的一种)赚到了钱了 就是日本的股市这一波,他赚到了几倍的利润。大概是3年多的年收。 我都替他高兴,俨然已经是股神了。 但是他下面的操作,简直,把上面的财商都违反了。 我们拿到永驻,其实没什么用,因为签证也很好签,唯一的区别就是贷款。 没有永驻,基本没有大的银行会给你贷款的。 小银行会贷款,但是利率就很高。 他永驻下来就去申请贷款了,一波神操作。 他申请到了最低的几档贷款,利率0.5%,买的自住房,他还要自己盖。 但是,他想把这几年股市赚到的钱都投入到首付里面,大概要40%。 我知道的银行最高的也就要求30%,像这种有永驻的,20%或者更低,甚至0首付的都有。 继续聊,他还要以后尽快的把贷款都还上。发了工资就还。 具体的理由,就是深入骨子里的小时候的教育,不要有借款。 0.5%的利率,就算最高的35年的还款期,我算过,能有多少钱。 他现在还是社员。 买的自主房。 能不借银行就不借银行 他竟然不知道买房能避税,没有任何申报。 在他的观念里,他可能认为,金融就是交易,这两年的市场上涨,他可能以为是自己的交易能力大成了。 赚钱就应该盖房。 NO COMMENT。 我打算把那一套的穷爸爸富爸爸丛书都送给他。

翻译与语言运用

不同的语言之间,有些意思,就算是通过翻译也是很难传达的。 比如我曾经见过一段,几个Google员工写Google的评论。 原文,我也看过,中文的翻译,我看到过两个。 不过一个是说Google氛围好的,一个是说Google氛围差的。 我认真的看了看,好像两种翻译都是可以通过原文得出来的。 这就是说,翻译者把自己的主观认识带进去了。 翻译是个很难的活,要反复打磨才能传神。 我曾经经历过两次的翻译项目。 有一次是在北京,找了两个二外的日语专业的女孩来翻译, 我负责技术,就是把她们翻译过的内容进行汇总。 有相同的词,就记录下来,以后再有相同的词, 就进行自动翻译,或者校对。 那时候我才刚刚开始学日语,只是会假名的程度。 但是,她们教我,日语就是汉字加上假名(外来词) 做到后来,我会拼了以后,有些词是我告诉她们怎么翻译的。 因为那就是英语,并且是专业词汇。 她们虽然日语专业,英语吗,反正专业词汇她们是不会。 她们发出音来,我就知道意思了。 那个软件是我用VBA做的,这里的软件工程,我觉得我还是有点厉害的。 再后来,我做过一个自动化的专业翻译,也是用了一个翻译用的工具。 基本思想也就是上面的,翻译过的词,工具就计入词库。 不过工具支持多人一起,还有跟长的句子纠错能力。 再说两个例子。 一个就是村上春树,国人看到的早期版本,是一个青岛大学的人翻译的。 他竟然把他认为不好的(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的)给改了,或者删了。 这是个不好的例子。 还有一个好的例子,就是三体。 如果没有那个翻译,估计大刘得奖也是个很困难的事情。

食品安全大于天

最近出来的运油车的问题,越演越烈 这个问题,十年前,二十年前也是曾经出现过的。 每次冷处理后,都会维持原状。 不管是什么原因,最终肯定是有经济的原因为主的。 那么国外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就没有经济问题呢? 国外是怎么处理的呢,是什么标准呢? 这样的问题问上三年,我相信国内再怎么学最终还是会走上老路的。 根没有除,一切的方法都最终会被规避掉的。 就算提供要求,用上专车,最后还是会因为经济的原因维持现状的。 根是什么? 其实,很多人很清楚 罗翔老师的最新一期说话上,就说出了原因。 没有把人放在第一位上。 俗话就是没有把人当人。 不止这个食品问题,还有很多问题,如果没有这个出发点。 最后都会和食品问题一样,漏洞百多的。 如果社会的准则里,没有这条。 那些从业者,我相信,当事者很多很多,他们都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俗话就是说,没有了良心,什么规定都没有用的。 卷,最根子上也是没把别人当人。 在国外的工作,我最舒服的几年,就是什么身边没有一个国人。 下班该走就走,大家都走。 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 需要请假的时候,一个符合人类的理由就可以了。 那些不把自己当人的人,能做的事情,就是能有多远就躲多远。 除非你也不想当人了。

汇报是一门艺术

 让人有期待感的成果更让人印象深刻 今天把性能改善的最终版release了。 最后在几秒中内把一个月的数据当了下来。 这事一波三折,可以说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开始,客户就说是慢,当不下来。 他们要求我们提供数据。 当时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只是说我们试试。 结果那天晚上,尽管很慢,我把完整的数据提供了出去。 初步估算,最原始的要1个小时 然后就是性能改善, 改到后来,我用大量的数据的时候,也需要几分钟才能当下来。 当然这是极限的情况下 这个时间,客户也是知道的。他们有了一个期待值。 到真正的版本上线了,几秒钟就完事了。 我相信明天客户的期待值会达到最高的。 这里想起一个案例 是余世维博士讲的课。 他说的是日航的总部要去台湾出差,三个人,希望能订到3间挨着的都像阳的房间。 然后就开始了他的操作了。 首先他找到了两间向阳的房间,但不是挨着。 这时候他给总部一个信息,找到了一间了。 然后他发现那两间房间的中间住了一家客人,他就去交涉。具体内容略,他最终交涉成功了。 这时候又给总部一个信息,找到了两间了。 最后在规定的期限内,告诉总部完全找到了。 整个过程,只是定期汇报,完全没有提自己的努力过程。 如果最开始就如实汇报,或者说,最开始就说找不到,或者说中间完全不汇报。 那么结果肯定不会是不一样的。 这样层层递进的结果,应该是让对方最能感受到的一种方式。

20-80原则

20-80原则可能是说要有个取舍。 做最少的事情,达到最大的目的。 最近的项目中,体现了这个数字里面的另一些东西。 现在做的这个项目种,可以说90%以上的东西都已经做的很好了。 但是剩下的部分,随着项目的人员更替,有些可能原来的人知道, 也可能是最开始就没有知道,毕竟这个系统已经很久没有动了。 最近的80%的问题都出现在剩下的这20%没人知道的代码上。 甚至可以说,这20%的代码,就没人知道怎么对应的。 结果就是新系统启动后的80%的时间都对应这些20%的代码上。 做项目,不像考试,80分,90分可能就能过了 考试,比较的是你别别人多一分就行了。 做项目,真是不做到100%,最后剩下的1%,不知道哪天就成为你的定时炸弹。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看到他怎么处理这剩下的20%上面。 毕竟作为技术者,都会奔向大家都想做的80%工作上,总有人要做这个费力不一定讨好的工作上的。

便签上的TODO

以前说过有什么目标要写下来。 写下来毫无疑问是可以帮助完成目标的, 但是写的不好,可能效果并不是那么好用。 比如,我这次,在一张便签纸上写了5个TODO。 一直过了一个月才算完成了。 就是说我把长期完成的和短期完成的都写在了一张便签上。 每天看到那个长期的todo,搞得短期的都没动力了。 最早知道便签,还是看到一篇文章, 说billGates在微软,和同事说任务, 都是边说边写,随手写在便签上,并贴在电脑上好书桌上, 让职员随时都可以看到。 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考证了。 就算马云曾经借billGates的口来说未来是属于网络的时代。 当他真成为现实,或者大多的人都认可的话, 来源是哪里,或者是不是真实的已经不重要了。 便签现在在很多公司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 一种工具了。 不过现在可以在聊天软件里实现电子化的便签了。 在某个聊天群里,在头部Pin一个TODO的list 或者做他用。 最好的短期的计划, 不要像我一样,搞得长短都有,影响实施的进度。

拆房记

时代更替,再新的房也有老的一天,也有倒的一日。 今天的主角是一栋房子。 一栋两层楼的房子,上下各三间。 刚才听主人说起,当年建造的时候,周围还什么房子都没有 很是立派的一栋房,言语间还能看出自豪感。 房主人,穿着略显贵气,精神很是矍铄。 这栋房子也已经有5,60年的历史了。 下个月到了他的尽头了,入口处还挂着招租的牌子。 但看状态也是很久没有人入住了。 我和他没有什么关系,要说有,那就是邻居吧。 这栋房子的一面墙和我们的楼搭界 下个月他就要被拆了。 按照法令还是俗程,他要给我们做些说明。 今天只是当面说明一下,下个月真正拆的时候, 他们还会出正式的文件给我们。 要我说,完全没必要, 看着房子离我们墙还有个4,50公分的距离 除非出意外,他们连我们的墙一毛的威胁都没有。 第一次见到房主人 毫无疑问,这个房子给他带来了几十年的财富。 随着周围的房子都建了起来, 他这个二层,反倒是最矮的一栋了。 样式也是古旧,租房的人就算有,也是最后才有可能住这种房子了。 下个月拆完,就会被卖出去了。 只是土地。 可以想见的是,未来,这块地必然会再建起一栋新的建筑。 会是什么呢? 到时候就知道了。

运动成瘾

读到书中的一个地方。 说有些医疗机构在尝试用运动来代替毒品成瘾的疗法。 读到这里,确实吃惊了一下下。 按照他们的研究,运动也会成瘾, 好像产生的激素,刺激的地方 正好和毒品的刺激地方差不多 所以正好能代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最近也在运动 当没有感觉到成瘾性,还有些坚持感(很难坚持感) 细节就是要有强度。 强度不够,是达不到成瘾的地步的,也是刺激不到那些部位的。 所以,我认识的不少朋友,跑马拉松成瘾, 基本一停下来运动就会很难受的感觉。 我想他们就是已经是运动成瘾(患者)了 结合我最近的运动(强度基本可以说没有) 我只是在完成,努力的坚持,没有体内激素的参与, 长时间运动下来,感到的是疲惫。 中国国家队的三从一大,我曾经以为是折磨, 这么看来,人家是在享受 反倒是我这种,强度不够的,反倒是种折磨了。 加大运动量!!! 运动不到量,不如不运动

谈杠杆

这是那天吃饭时候的话题。 怎么看待杠杆。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从不同的方面也会得到不同的认识。 可能是盈亏同源了,加速致富了。 这里转述一个看法。 所谓杠杆,本质是赌多件事情。 用杠杆的前提是你赌了一个方向,要不做多,要不多空。 同时你有赌上了时间 相当你赌了多个维度 期待他涨的同时,还期待按照你要的时间涨(也就是你用杠杆的时候) 最终可能会涨上去,但是可能是先往下,跌个50%(比如Nvidia) 哪怕你用了两倍的杠杆,也是把你打掉了再往上涨。 或者就是在那横盘,横个一年,一般用杠杆都是要有成本的,你要付swap费的。 等到你付了大量的费用,再也忍不住了,放手的时候就会往上涨了。 当然那天吃饭的时候又有些荤段子的比喻。 不得不说,荤段子用的好的时候,特别的传神。 人不能太贪心,赌就认真的赌一个方面,一个方面能赌对了,就是一个胜利了。 不错,首先就是赢了。

投资不简单

今天借冯老板发的视频,在葫芦群转了下。 就像他说的,我认同,而且体会很深。 视频时马光远讲没钱的人少做投资, 原话是,中国人觉得做实业很难,做地产很难,就是觉得做投资不难。 投资的波动一天可能就是好几个亿,这种压力不是一般人能受到了的。 前半句,和我前几年的认识是一样的。 还是回到了那个脱社畜之路,首先产生这个认识,并投入动作, 对人生就是一个转折。 当时,思考了再三,决定不碰实业。 也是当时,认识了些投资圈的人,感觉他们都很意气风发, 好像我以后也会成为他们那样的。 真正做起来了,才知道,人家让你看到的只是一个面, 这后面的艰辛,没人会告诉你。 反倒是同期一起搞公司的几个朋友,现在混的还不错。 实业,我一直认为没有复利的话,做不大的。 其实什么做法都能够做出复利的效果来,就看你前期的准备和再投入的方法了。 不过有个好处,我现在和他们聊天,他们明显对投资(金融)这块不懂 好多事情都来请教我。 我也当然不会告诉他,我在波谷的时候什么样了。 再就是压力,技术可以速成,这个承受压力的能力,真不是学出来的。 是真金白银赔出来的才能学会。 马光远,王福重,都是在财经郎眼上知道的经济学家,我觉得他们的话还是可以多听听的。

睡眠的质量

有人在担心睡眠 其实这个一直是我的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和体质有关,有人不管什么环境都能睡着。 我有点心事,喝点咖啡,有点压力 基本就是八九不离十的长时或者短时的失眠了。 睡眠质量也是一直不好,有一段半夜两点就醒了。 那段应该是压力照成的。 心里的事都放下,睡觉前5个小时不吃东西,然后泡泡热水澡。 还是管些作用的 还有什么老年痴呆的问题,我是基本不考虑这个了。 那么多专家在研究都没有定论,你去专门找些自媒体的内容看。 就是自己吓自己。 在没有解决方案之前,看不见就是不存在。 我现在在看的一系列的都是关系身体,健康的书。 比如《控糖革命》《疯狂的尿酸》《运动改造大脑》等等。 抛开心理因素,就把人看作一个有机体。 产生问题的原因肯定和身体有关。 一切的问题从调节身体开始。 最近找到了一个不错的按摩师 按的时候酸疼,基本按完当天能睡个安稳觉。 王石有段演讲我也是听进去了,他说他是倒下3秒就能着。 秘诀就是把自己弄得累的不能再累了,倒下就不会西想东想的了。 我还没学会,不过这是一个方向。

知识的更新速度

看到了一篇文章 IT必读10本书。 当然这样的书有很多,不止IT行业,别的行业也应该有。 不过,IT行业的更新速度有点快而已。 记得刚工作时候,那时候是VisualStudio的天下, 那时候的必读书基本都读过了。 很遗憾,现在那些书都过时了,可能成了必不读的书了。 因为软件已经升级换代了。 当然,有几本讲原理的还是很经典。 返回开头的话题,现在列出的必读书,列出的书名,我一本没看过。 有几个是相同的类型的书看过。 设计模式,这里面都没有,取而代之的是DDD。 唯一算是我看过的是正则表达式了, 不过我们那时候这个可还没到单独一本书的程度。 一半以上的是关于网络,云端的内容了。 谁让那个摩尔定律还在起效呢,硬件都在不断的更新, 软件肯定也在更新。 两个方面来看, 我们在的这个时代,就是个不断更新的时代。有更新,才有进步。是好事。 更新的太快,跟不上步伐了,努力跟吧,这是个坏事,不过,跟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预约

周末早上送儿子去上课,正好时间够去做个按摩。 来的早,第一个到,不过店里还是要问,有没有预约呀? 如果没有预约,基本在日本上排不到位置的。 都是预约优先,等到确认确实没有预约了,才能给我排上。 过了半个小时,来了一个客人,已经没有就剩最后一个位置了。 按照惯例,还是问有没有预约? 回答是有,不过店家怎么都找不到他的名字了。 店家确定了他的名字,只能告诉他,下面有人预约了, 你没有预约上。 不过他很委屈的说,我确实预约了,为什么没有显示? 这里估计就是个很常见的问题了, 日本的预约系统,都要操作3次,才能真正的预约上, 第二遍的时候,都是个确认而已,并不是真正的预约上了。 他最后也只能再预约下一个小时的位置了。 很平常,预约失败了,大家都不吵不闹,按规矩再来一遍。 还有吃饭,周末,你如果不预约,稍微像点样子的店,都没有位置。 我来了这么久,也是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预约的习惯。 基本所有的公共设施都有预约的过程。 最厉害的两次,我去公园,水族馆玩,没有预约, 当天去,都没有票卖给我。 送到门口的生意,人家都不做。 还有就是排队文化了,这也可以说是另外一种预约的形式, 不过是实时性的,你必须本人当时亲自在,才算预约成功。 如果你在一个很有名气的店前,没有看到长长的排队现象, 那么他肯定是网上预约制的。 最有名的几个米其林,预约都是提前半年的都有。 已经形成一个文化习惯了 公平止于规矩,在规矩的前面,不给人情,利益,权贵留位置。 这才是个和谐社会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