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23的博文

泡温泉治寒病

 冬天慢慢的来,没有感觉的就深入体内了。 去泡温泉,进去半天感觉身体还是冷的。 连泡了三天,终于感觉恢复一些了。

抽签选举

今天是楼里管理组合换届的选举。 我住的楼是自主管理的方式,管理组合是楼里的住户轮流担当的。 我第一年住进来的时候担当过一次,这次是第二次了。 说来忏愧,住进来这么久了,楼里的人虽然脸都熟悉,谁是哪户的,叫什么还基本不知道。 所以今天开会的时候,我连该来几个,来没来都不知道。 人和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那些女性可能对这个更敏感一些把。 这届6个人,到场的才4个,再加上上届的4个人参加。 这么说吧,不算我,平均60+了。 今天的主题就一个,就是选出理事长。 虽然我最年轻,但他们都干过了。 最后因为少来了两个人,决定按照抽签的方式,来选出理事长。 结果就是选出了没参加的其中一位担当理事长,据说是个比我还年轻的住户。 这次既然已经有了定论了,下一次轮到我的时候,主动当一次理事长吧。

干得好更要说得好

昨天被通知下个月的现场还要再面试一次。 本来以为是要变坏,下家要求严格了。 今天面完了,才知道是人家更重视了。 倒不是我,是和我一起面的另一位。 简历上写的是开发经验很少,管理经验很多。 最近的几年都没做过编程。 这反倒让客户更感兴趣了。 因为去面试的都是技术经验多,反倒是缺管理者了。 他们很重视,特意安排了又多一次面试,把他们的本部长都叫来参加。 最近这几个月的面试,比我过去三年的都多(三年没面试了) 这三年竟是干活了。管理职看样子比技术职更受欢迎呀。 不过我还是不打算转管理。 我看到的现场反倒是技术力不足才更需要管理。 这几年,我待过的地,基本上我活按时按量干完,管理基本就是最初的分配一个工作了。 各有利弊把,可能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能提高更多人的生产效率,不过我不那么认为。

计划不能不考虑变化

计划不如变化快。 这是句经常听到的话,比如今年的计划,我本来是想做很多事情,把时间填的满满的。 结果下半年,工作上的变化,换了个现场,忙的飞起。 原来计划的时间都被工作填的满满的。 新工作的现场,大家都是很忙的样子,不像原来的活,基本就是闲的状态。 所以大家忙自己的私活,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样子。 这个新活,虽然老板是朋友,也知道我有私活,不过工作总要积极点的。 最坏的一点就是他们喜欢加班,老是加班的时候才是最忙碌的。 我想大概是他们除了工作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了吧。 我不能被他们带走,我要下班就走人的。 培养他们在工作时间内把工作做完的习惯,不要把工作带到加班时间来做。 还有就是下班时间,天大的事情也不要回工作的信息(新team的leader有这个爱好)。 再积极的工作态度也不能占有私人时间,这是底线。 把变化消灭在萌芽中。

日计划,是用来高效率执行的

图片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 用“1—3—5工作法”来分类工作 你所要做的工作类事情无非就是三种 第一类事情是创造价值的工作,创作过程中不可以被他人干扰。 第二类事情是你需要和他人协同互动才能推进的工作,另一方不在无法推进。 第三类事情是附加值相对低的碎片任务,即使随时被打断都可以继续做的,并且有别于前两者必须你自己去做的事情,可以理解为番茄工作法。 上班就8~9小时 一个3小时的创造类任务(不可被干扰事项) 三个1小时的沟通类任务(和他人互动的项目) 五个0.5小时的琐碎任务(维持性,告知性,碎片任务) 其实一天工作时间管理的诀窍无非就是先安排好70%的主线任务,剩下的30%灵活安排。

月计划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因为一个月的统筹调度能力,是如何投入成本和精力,来创造价值并逐步实现的过程。 在这个月中 你的收入是多少钱? 你的固定开支是多少钱? 你要还多少钱? 你还剩余多少钱? 你准备怎么支配这些剩余的钱? 在这个月中,你会工作多少天? 有多少天加班? 在这个月中,你会拜访多少个客户? 你会帮助多少个人? 有多少人帮助你? 在这个月中,你了解了多少专业知识和解决方案? 在这个月中,你和你的家人有效互动多少次? 在这个月中,你收到了多少个快递? 你收到了多少个别人送你的礼物? 在这个月中,你出差了几次? 去了几个城市?在这个月中,你请了多少人吃饭? 多少人请你吃饭? 在这个月中,你有多少时间自己独处? 有多少时间在学习? 月计划是年计划实施的里程碑。 相比年计划来说,月计划是为每一个里程碑级别的打卡点用的, 所以月计划的侧重点在于如何调配资源的能力和排除干扰项的过滤, 在安顿好各种资源运营的大前提下,再来开展主线任务。 何谓任务思维?我这个月主要做什么? 何谓底线思维?我必须完成什么! 从年计划到月计划,一下就分成12份,或者说有12次机会来完成目标。

年度计划的一个做法

 让你成功的,是你做事的速度与执行力。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 年计划分为以下几大类年计划: 工作赚钱类计划、日常生活类计划、学习投资类计划,以及娱乐休闲类计划。 工作赚钱类需要占比60%左右;日常生活类需要占比25%左右;学习投资类需要占比10%左右;娱乐休闲类需要占比5%左右 一个原则: 工作赚钱的收益必须大于所有开支总和才能有结余。 一个注意 所有的计划调度中的资源配置,必须有足够资金支撑,并且每一类的边界不可以超出自己赚钱能力的范围,否则会相互影响 From 《我的第一本人生规划手册》柏永辉   第四章 时间管理篇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十年计划的方法。 首先要准备一个十年计划的本子,好像有卖这个的。 今天先定一个占比吧。明年的时间上赚钱类的要最少30%以上才行(工作以外的)。

精力旺盛的朋友,要注意

 昨天把我累坏了。昨天是个忘年会,是一个朋友组织的。 他的精力太旺盛了,一个忘年会,同时要干好几样的事情。 提前要开个行情分析会,要在zoom上同步,说是全球的朋友都有。 原因就是新冠那几年,我和他组织过几次zoom上的会议。 连续办了几个月,小一年吧,网友断断续续,每期都有不同的人参加。 他又想起了当时的事情,还想再体验一把。 但是现在又不是当年大家都出不去门的情况了,再聚集人不那么容易了。 我的zoom 1,2年没有用了,还要拿出家门去用(开完会要聚餐) 然后早上开始我就把我的机器,折腾起来,拿出去用毕竟和家里用不一样。 下午开始了,现场的环境还现折腾,还要联他们提供的电视。 反正就是没有准备的弄了很多事情。 结果还算可以吧,网络上的才来了各位数字,但现场,因为连上了商家提供的大电视。 效果还是不错的。 行情分析会才结束,立刻进入下一个打年糕的环节。 也是没有完全准备好,只有半小时,年糕最后还是半成品的状态,就被大家分食了。 再就是开香槟,庆祝今年的最后一次聚会了。 总体来说他一共干了4个事情,不过好处是,每个事情都拜托了一个人来协助。 我看到每个帮忙的人都是没有准备的状态上就上去了。 打年糕的高手,最后说那个打年糕的锤子都没调好呢。 真是个精力旺盛的朋友。精力旺盛是个好事,不过都搞得匆匆忙忙。 还有就是他意识不到别人的精力不如他旺盛,却总要别人和他一样的状态。 有点像张艺谋导演那样,一天就睡几个小时,也是精力旺盛的那种。 给别人说的都精疲力竭,但他还精力旺盛。 偶尔为之还好,天天这么搞,我是搞不动的。

学过没用过还是不会

 今天是超级忙的一天。 现在的这个项目,到这个月底就要结束了。 下个月的活也是已经定好了的,这个月底如果不结束,就会影响到下个月的安排。 所以不管能不能调整,这个月就要必须结束了。 按照月底结束的安排来倒退,今天的这个测试如果完不成,就会发生迟延了。 所以一早就把问题在会议上提出,加了个当时做这个人员来协助。 还好在下午三点把问题调查出来了,开始执行。 然后就悲剧了。 4点半,才执行了1/10,就是说全部执行完要到晚上11点多了。 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所以不能放着机器一直执行,就有人说直接关了就在后台执行了。 我知道肯定不行的,要不说知识用时方恨少,一关上执行就会终止的。 这时候PM一句话提醒到了我,可以把前台的程序调到后台执行的。 我才想起来,我才考过的试,学过这段的。 前后台转换执行,只是做过考题,还没有实践过一次呢。 谁知道第一次的实践,就是个关键任务。 在反复上网查了两遍后,终于把程序转到后台执行了。 所以系统的把知识学一遍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可能,最好有机会再实践一遍。 像今天这样直接就上战场的,结果可能也不错,可能缺一个提示,就会多浪费时间了。 知识,总有会用到的地方的。

聪明产生的现状

 中国现在的问题,其实不是因为中国人傻,而是太聪明引起的。 上世纪的香港就是现在中国现状的写照。 当时的英国人的法律,不可谓不好,不可谓不全。 但是在中国人的小聪明,小技巧下,一一被攻克了。 如果不知道什么技巧,再去看看那时候的香港电影就知道了。 港警从很好的队伍,到全员贪污,也就十几二十几年。 中国人的聪明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牛b的法律,都能找到漏洞。 实在没有漏洞,就绕开他,搞定有问题的人,包括老外。 那时候的港警,没有人是傻瓜,傻瓜就是刚开始不拿贿赂的人。 到最后反倒是拿的最狠的人。 其实大家都知道,傻瓜的底线才是真正的底线。 现在的中国,也一样,没有人愿意吃亏,没有人愿意当傻瓜。 法律不允许,那都不是问题。聪明,实在是太聪明了。

咖啡有没有效果不看书也知道的

昨天又失眠了,原因就是昨天喝咖啡的时间晚了。 我的体质就是过敏型的,咖啡就要午前喝,才有效果。 下午过完两点喝,晚上90%要失眠的。 今天一天都没有精神。 不过也是我特意的,因为昨天下午的面试挺重要的。 所以直到两点才喝。 为什么两点呢?因为看书上说的是喝完咖啡也不是立刻就有效果的。 还要几个小时来反应。 这点倒是从书上学来的,不过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 我基本喝完咖啡那一个小时内,还是该困就困。 两个小时就体现出来效果了。 这种因人而异的东西,就不要看书了。 自己多喝几次,就知道几个小时几个小时了。 学知识要看书,用知识真要靠自己实践了。 不说了,今天早点睡补补觉。

让一天的大脑位置给日语

 就像我前面说过的一样,发现了语言所用的大脑位置是一样的。 周六让生疏的英语稍微熟悉了一下。 本来预定周日还有一次的英语学习的,今天有一个重要的日语面试。 我就把周日的英语课停了,专门空出了两天的时间给日语来用。 昨天一天的准备,今天对准备的内容又让同事帮着改了下不妥的地方。 两天的练习,不管是从说话,还是思维上,都全调到了日语的模式。 今天半个小时,整体的发挥应该是达到了90%的效果。 不管是重要度,还是重视度,这次应该算是一个不错的过程吧。 然后通过同事的提醒,还改了几个我自己发现不了的小地方。 不管怎么努力,每个人都有盲点的, 这点要先承认,再主动要求周围的人来帮助。 养成一个做事的习惯,会越来越好的。 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他们说我说中文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无意识的嗯一下, 然后说日语就没这个习惯。 这个我真没有发现,看来有些坏习惯还是要靠别人来指出呀。

写下来

 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竟然是一样的: “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怎么办?”我:“写下来!” “经常分心走神不专注怎么办?”我:“写下来!” “行动力不强总是拖延怎么办?”我:“写下来!” “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怎么办?”我:“写下来!” “想问题很肤浅没深度怎么办?”我:“写下来!” “写下来”是情绪的调节器 “写下来”是专注的聚焦器 “写下来”是行动的发动机 “写下来”是目标的出发地 “写下来”是思考的挖掘机 以上内容来自《认知驱动》 其实群主定的年度目标就是一个写下来的过程。 不过明年的目标变为了一个,这就有点难度了。 有个关于演讲的说法,如果只让说5分钟,就会准备很久。 但是如果没有限制,就不需要准备了。 就像今年的目标是三个,我就是很快的就找到了三个目标。 但是变为一个的时候,我就要好好的考虑了,到底哪个才是最最重要的一个了。 并且是写下来具体的目标,可能还会写下步骤的。 一个唯一的年度目标,值得去认真思考的。

大脑中的语言冲突了

 昨天又开始了中断了2个月的英语课了。 就是简单的口语,突然发现我的英语口语日语化了。 原因就是,我黄了个工作,新的工作说的机会多了。 这两个月里,我说的日语比以前多多了。 大脑用来说话的区域应该是固定的,不管是日语,英语或者中文。 中文可能是我已经形成习惯了,所以没有什么感觉。 但是日语和英语这次就冲突了,很明显的发音就是偏日语化了。 日本人说英语,在日本就是按照日语的发音来说的。 特别是结尾带l,le的发音,完全就不一样了。 虽然我知道这个规律,这两个月的习惯,就让我自然而然的就按日语发音了。 一节课,前半边都是在纠正这些日语的发音。 后半节才返回到正常的发音上来。 经历过了才知道,那些同声传译者,要在两个语言之间来回切换, 按照我这次的经验,应该是同一片大脑区域,这是要多么辛苦的工作呀。 基本上是正常的两倍的量了。 不过也有好处,他们说操两个语言说话的人,老年不容易得老年痴呆。 我也只有相信这句话了。 因为我想要三门。

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

 如何把一直股票或者其他的标的拿到最后,这句话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原理。 在利润还在奔跑的时候不要收手。 那么怎么判断这个还在不在奔跑呢? 有本书里讲了一个方法: 《我如何在股市中赚了200万美元》尼古拉斯达瓦斯 箱体理论 这本书应该在微信读书里面没有,京东读书里有。 按照我的理解,箱体是几乎所有指标里面最后的一个形成支撑的方法了。 其他的指标不是离价格太近,就是太远。 当然知道方法也不是你就一定能拿住的。 除了删软件之外,应该是要一定的训练的。 我这里推荐一个方法,我训练过的,但也是有时候能拿住有时候拿不住。 这个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随机入场,固定止损。 然后趋势跑出来的时候,按照箱体理论来移动止损。 不能早移,移晚了可能被白白打止损。 而且有个缺点。 大家都知道的,28定律,其实市场80%都在震荡,只有20%才有明显的趋势。 只是拿到20%的趋势利润还是不够的,怎么在80%的震荡区间,不白白止损也是个技巧(运气)

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2个月前,换了个工作。 因为上一个工作刚了好几年了,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舒适区的范围。 工作全熟悉,效率倒是很高,但是已经没有了挑战性。 当然,最主要的是收入不增长了。 正所谓人挪活 为什么不换个地呢? 新的环境,当然很不舒适,但也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吗? 今天看了本新书,俞敏洪出的访谈录。 这个人是个我最开始很低估的人,但是越来越看好他了。 抄录一段他的话吧,关于退休的。给别人干活才需要退休,给自己干活,没有退休一言。 就像群里传的 我只知道芒格99岁才退休~ 以下摘自《向光而行》 有朋友问我为啥不退休?我觉得退不退休不是一种时间概念,而是一种心态概念。比如公务员,还有很多公司职员,确实会有比较明确的退休时间,但这其实是一个人为的时间线。我们个人在年龄上、心态上,并没有退休的概念,真正的退休是指你把你的时间用在了不同的地方。比如你没退休的时候,你要把时间用在工作上,但退休了就意味着时间都是你的,如果在这时候你还有退休金,家里还有余钱,你就要考虑在余下的时间内,到底要用你的退休金、你的资源、你仍有活力的生命做些什么事情。

中午的gym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晚上有个饭局,还有个直播会,会很忙。 所以一改常规,中午去gym。 刚到门口,就感觉门口停的自行车比以前的时候多了很多。 我还以为是别的人停在这里的,毕竟离车站也不远。 随着走进去,才发现,比晚上我常来的时间,人多了至少一倍。 猜一猜,什么年龄段的? 不用说,都是些退休的老人,90%以上都是。 前半生,拿时间和生命换金钱,后半生,拿金钱来换生命。 唯一换不来的是时间。不过退休了,时间都是属于自己的。 这时候的时间支配才是真正的人生的最需要的支配所在。 想想也是,晚上的时间段,一半是上班族,下班后的时间。 劳累了一天的人,怎么会有动力来健身呢? 日本是中国的老师,现代中国很多制度,很多方向都是模仿的日本的。 日本现在的老人人口比例是1/3,中国大概是1/4。 可以想象,今天中午的影像,未来肯定会在中国出现。 夕阳产业,一定会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怎么处理分散的知识

 就是这几天,群里问了个事情,我给了个回答。 其实我也没有经验,是按照某本书上的建议回答的。 但是当时想找到这本书,却怎么也找不到,也没有寻找路径。 这几天都在回想,到底是在哪里看过的呢? 这不,终于找到了。 怎么办?看过的书都做笔记?笔记多了也会不好找的。 借助搜索引擎,其实有时就是模糊的记忆,连找那个keyword都很模糊了。 大脑里的记忆还算好的,毕竟有印象,50%的结果还是能记得的。 更有一个要命的分散知识(素材)更是没法管理。 那就是图片。 大家都知道的,大脑对图片的印象更深,更好理解。 不过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候,图片每天如雪花般略过眼睛,大脑。 停留的时间长的还能有些印象。 但是图片还有个问题就是,信息量过大,大脑是有印象, 让你用嘴描述处一张图片的细节,还是很困难的,这时候就希望尽快的找到那张图片。 这里连搜索引擎都帮不上忙了,基于图片的索引基本还是没法建立的。 明明大脑里有很深的印象,但是再想找出来那张图片,却是很难得一件事情了。 大家都是怎么管理碎片知识和图片的呢?

投资其实就是投人

 马斯克,我很早就知道他了,大概是我开Facebook的时候。 我在Facebook上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写他的。 乔布斯后的硅谷领军者。 那时候他还刚刚带着特斯拉走出来,不过到处都是负面新闻。 我虽然看好他,不过对着全世界的负面新闻,却怎么不敢投他呀。 结果看着负面新闻越来越多,伴随着他解决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 股价也是节节升高。 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然后你知道有人能做到是一回事,知道他能做到又敢投他又是另一回事。 投资不是说你看懂了才去投的,是你模模糊糊知道方向的时候去投才是最好的时机。 看准了方向,一旦上车就不要下来了。 然后,我按着这个标准,在上一波中概股集体暴跌的时候,我选择了一个我看好的人。 问题比山还大,怎么解决,我不知道,能不能度过难关,我也不知道。 但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相信他会解决的。 好了直接说代码EDU。 当时一起抄底的几个小伙伴,有抄滴滴的,有抄电动车的,就我抄了个没别人抄的。 现在我也不感兴趣别的怎么样了,反正我的还好。 昨天的彩虹集团年会,我也在想着明年怎么办? 看到邢大干劲满满的样子,我知道,需要再相信他一年。 至少,明年投他比投我自己更靠谱。 周六晚8点见。

儿子又生病了

投资的思维看打工的行为

 今天忘年会。 隔壁桌的做的是上海投资团,上海不愧是中国的金融先锋队,做投资怎么可能少的了上海。 不过可能是来日本的较早,有几位已经退休的年龄了。 有个前辈说起上班时候的事情,还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 那时候的日本PLC还是挺有名的,不过,客户指定就要用美国的最新几个科技。 然后没办法,只能硬看英文的说明书,那时候还没有Google呢,网络也是前yahoo年代。 说起现场调试程序,只有一个人,开始的时候也不会,到最后给客户成功上线。 一直到现在都还在使用。还有个几个国内的著名的企业也是他给调试上线的。 然后这里话风一转,作为一个技术者,一个打工者。 无疑已经做到最优秀了。 但是今天都是作为投资者来说的,自己的程序在那么多地跑着,而且跑了那么多年。 如果这里面的收益,每年哪怕,千分1,万分1能给到自己。 也不会需要退休的年龄再来考虑投资的行为了,而且几乎是从头来过, 大家投资路上的坑,少不了要再踩一遍的。 如果当年有今日的投资思维,自己申请个专利,或者要求点股份什么的。 可能是真的已经安享晚年了。不会再被公司返聘回去,降工资还要工作了。 投资要趁早,不能产生收益的事不干,不能产生复利的事情少干。 不为别的,为了自由的生活。

人类的基准

 人类在从第一个脚受伤的人不会饿死开始,才真正的开始人类社会。 这里是人类的同情力,或者说共情力。 看到别人受伤,会照顾同类,也就意味着自己受伤的时候会有别人来照顾你。 否则就和弱肉强食的禽兽无二致。 不想就刚才的问题的展开,那应该有法律来保护。 想就着早上发的视频展开。 早上发的是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视频,一个忘了自己位置的老头, 对着一切想过问他事情的咆哮。 我的脾气很坏,以前不止一次的在群里骂架,不把对方骂走不结束的。 现在虽然能控制到的住,那是我的大脑理智的部分占了上风。 万一得了痴呆症,我只会比他更严重的。 这只是一种表现,以前是只听说过名词,而且在国内,一旦得了这种病, 可能就没机会单独外出了。 那是以前老人没那么多的情况下,家里可能还有人来陪伴。 未来,1/4(中国),1/3(日本),甚至更多的人口都是老人的时候,就越来越没人来照顾老人了。 我在路上碰到过一个老人,手里拎着菜,问我一个楼怎么走。 我说不知道,他就读嘟囔着自己找去了,当时不明白,还以为是来找朋友的。 现在想来,这不是就刚买完菜的老人,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吗? 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去我的一个日语老师的家里和她交流的时候, 她给我描述她的症状,我才知道的细节,她说她想走回家,结果走了三个小时, 还是在那附近转悠,一直到警察把她带走。 不可想象,不可想象一个人失去辨别能力后能做什么? 自己老后会不会这样,现在应该做点什么,能做点什么? 再碰上那样的老人,我还不会让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