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023的博文

成功的一个方法就是跟自己学

 昨天反思了最近的工作不顺的原因,今天就改进了一下。 按照上个现场的经验,不要多个task一起搞,搞完一个扔出去一个。 不追求完美,以结果为导向。 比如今天扔出去的一个结果就是,里面有假设,有没有完成的。 但是,我都注明了原因,和需要的东西。 扔出去了,心里就没有了,今天还算高效,完成(扔出去)了两个。 不在我手里就算完成了吧。 再有问题回来,估计也就很快能完成的样子,毕竟问题很明确了。 其实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说到人进步的一个方法不一定是非要跟别人学,师他人。 也可以跟自己学,跟自己以前的成功经验学,这么学习的好处是,自己全部了解细节。 正所谓 师他人者,可成事之八九 师自己者,可立业之功倍

自由的时间的前提是能控制住

 上个月换了个现场,换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条就是上个活的管理太紧了 task分到可以按半小时单位来计。 每天都会很多task,分到很细,一天最多5,6个。 基本上是他们的经验值,一般水平能完成的时间。 感觉每天都很忙,但是加班倒是不多。 换到新的现场,管理的颗度就很送,一分一个task可能是一周的。 倒也不是说活很松,是没有那么细。 就是一个整体的活,可能细分下来,也是和前面的差不多的。 但是这个活,就干的我老加班。 自己来管理整体的task,可能是上个task没有完呢, 就已经开始下一个了,感觉上应该会提前一些。 但是整体跑下来,明显比以前的消耗更多的时间。 想了下原因,就是多线程, 第一个现场,基本是一个完了才做下一个,做下一个的时候,根本不用想着上一个事。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活要一个一个的干。 自己管理更要这样。

小朋友的买票意识

 这边的小朋友坐电车也是不要票的。 直到你的身高够高,或者已经开始上学,具体是几年级我还没有看细节。 不过,直到有一次一直不要票的小朋友,突然被改札口的改札机拦住了。 我们就会有意识的让他跟我们紧一点,这里是个bug,这样就不会被拦住了。 虽然后面他自己过的时候也有改札机不做动作的,但是他自己就开始嘀咕了。 应该是学校里的老师同学们互相之间都说过这事,上学了就要买票了。 然后这边的乘车票还设计的特别卡通,一个小企鹅。 他不知道那个东西叫什么,但是他知道要买小企鹅。 哎,每次都给他说下次买,这次没带证件什么的,拖了几次。 最后他自己把自己的证件找出来,上个周末,不给他办就是不行了。 挺好的,有了正常的公民意识,我再托辞的话,反倒是我的不是了。 再过一年,估计自己坐车都不要我陪了,心里不放心,不过总归是一点一点的长大了。 也许长大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吧。

又躲了一次总会

 今天上午楼里开总会,一年一度的。 这次我又要送儿子去上课,没有参加。 其实已经几年了,都没有参加,表面上的原因是和儿子的课冲突了。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觉得没那么重要。 这个大楼的理事会是大家轮流参加的,自主管理。 我刚搬来的第一年,参加总会就被选上理事了。 然后第二年就是每周六或者周日的早上开一个会。 每次都要出一个会议记录,干了什么什么事,花了什么什么钱。 主要的就是对楼里的一个帐进行维护。 讨论一下什么需要花钱,什么不需要花钱。 真正的见到了日本人的仔细,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拿出来说,拿出来讨论。 有一个打水井的事情,我那年就开始提案。 第一年没被采纳,第二年,第三年才被采纳,第四年开始执行。 一直到现在,还有些公共事业上的手续没有完成。 完全民主制,是挺好,除了没有效率。 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所有的事情都公开,所有的账本都看得到。 参加过一次,就知道以后该看什么了,每次基本不会大变化。 除了去年,10年一次的大维修,基本上10年积累的维护费都花了。 看具体的账目,也都是该花的钱,没什么可以质疑的。 慢慢的,我就不热心参加会议了,借着送孩子上课,屡次逃脱。 明年又轮到我当理事了,这次想逃也不好推辞了。 再认真的当一年理事吧。

外星人马斯克怎么看待三国

有过一期节目,马斯克谈过中国的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三国。 大部分中国人可能觉得那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吧。 三国演义,各种电影,电视拍个不停,曹玄德,刘皇叔,孙文台。 最有名的是那个不断败走,但流芳百世的关二爷。 那么外星人的马斯克知道的是谁呢? 他知道的是,三国时期,中国人死亡了90%。 他不在乎谁胜利了,因为他不需要。 中国的史书上有没有写他提到的这个呢? 有写的,不写那么谁也不会知道的,大概一两句话:十室九空。 再回头看看我们的史书都写了些什么吧。 《史记》全篇都在写人,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 再细看看 《项羽本纪》 《高祖本记》 一个人可以占一篇。 90%的人只写了四个字。 《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至此以后,尚有《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著仿效该体,让纪传体成为唐代以后官方史著所采用的主流写作方式。 所以说,中国是个轻民的民族,不为官,没有名。 从古至今,在中国,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为官。 富甲一方不入谱 副科家祭告乃翁 包括那个失去中原的蒋中正,他可以记住所有上校以上的官员的生日。 所以被发动人民战争的另一位打败了,而这位呢,看的全是上面写的史书。 他引以为傲的人民战争的来源大概真是资本论上的依靠工人的理论了。 真是外来的主义打败了历史的思想。 不要想,一切从官处想,大概能解决中国90%的为什么的问题。 所以,一生考公不算错,一刻为民都为难呀。

选择什么样的载体来作为自己的长期平台

 这个问题呢,就是大家所发布的作品的地方的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大部分人包括我是没有考虑的,因为不是一个长期主义者。 都是先做起来,如果不考虑对外的化,自己写在本地也是个方法, 这里用些工具就很好了(evernote,notion,github)。 如果考虑发表,对外,并且长期留存,还想有些收益, 优先考虑的是人气旺,流量多的平台了。 在一本书里看到一个观点。长期的载体其他的不是第一考虑的, 第一考虑的必须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不依赖于外部的平台的最好。 当然他这里不是说的写作。 是一个商业的平台 当时我还对他有反对意见,认为如果是商业的话,就应该要到最热的平台上去。 比如Amazon,taobao。 但是经过这几年,我看到Amazon,taobao封杀大批的商户,甚至我自己被Amazon罚没。 我才认可了他的观点。 在别人的平台不止要遵守别人的规则,并且就算遵守了,也存在被封杀的风险。 当然作者的思维更宏大,想做出一个品牌。 这个方面的例子,就是东方甄选。做大了肯定要有自己的平台。 写作这块也是,我觉得也要做到一个可以自己左右自己平台,那就是自己掌握域名。 当然国内怎么做,都会可能从根上(域名)被封,不过有方法的。 最近被封的大V越来越多。 我建议是两条腿走路,内外都走 时刻掌握入口,就算在最火的平台,也要宣传自己可以掌握的入口。 写的内容,不管放在那里,本地一定要可以备份,换到新的平台可以立刻上线。 做好做到一键迁移,一键备份,一键XX。

人生作为一个故事,结果很重要吗?

 这是一个辩论赛的结辩发言。 辩题:故事的结局重要/故事的结局不重要 很明显,这里的结辩发言是反方的发言,是不是感觉很有哲理。 这句话出来,是不是正方怎么辩,能感觉都跳不出这个局来。 那么你来猜猜这位辩手的水平和资历如何。 是一个很有知识的人? 知识可以说无限 那么是一个很有阅历的人? 可以说阅历无限 那么是一个很年老的人?  不对,很年轻。 并且不是人类。 那么写到这里,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这里的反方就是AI。 也就是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chatGPT. 不知道你怎么想,我看到这里的时候。 我很难不把他当作人类了,这个思路,太有哲理了。 而且,辩论作为一个语言类的应用,可以说是集各种知识于大成者。 人类被AI超过,已经是个可以预见的肯定了。 留个面子的说法是人类被人类自己的总和超越。

没有资源怎么办?方法总比困难多

 1990年,杰里·斯特宁和其他专家小组应国际慈善组织之邀,到越南去解决越南儿童的营养不良问题。当时打完越战的越南政府一穷二白,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资源没资源,灾后重建的越南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没足够吃的粮食,没有营养均衡、丰富可口的食物搭配,于是很多孩子得了营养不良的各种疾病。各小组在经过详尽调查之后,给出了各种高大上的建议报告。研究报告普遍认为,营养不良是一系列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卫生状况差,生活贫困,清洁饮用水缺乏,农村居民往往不重视补充营养。提升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只有素质提高了,女性才会重视孩子的饮食健康,越南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才会逐步得到缓解。说的都没错,讲的也很有道理,但是都是些无关痛痒的正确的废话,数百万名越南儿童每天都因为饿着肚子而营养不良的问题才是燃眉之急。和别的调研小组不一样,杰里·斯特宁小组反其道而行之,只拿着皮尺和记录本开始深入乡下,用样本随机采样的方式,寻找家里虽然穷,但是身体依旧健康的孩子的样本数据。 在乡下的穷苦地方,他用这把尺子去丈量当地的小孩,将同年龄的小孩一一丈量,结果发现许多小孩身高偏矮,极少一部分孩子发育良好,营养水平尚可。所以斯特宁小组一旦找到这些个子特别高、身体健康的小孩子之后,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家父母或亲戚有谁是在政府工作的公务员吗?如果小孩子回答是,直接过滤掉。道理很简单,因为国家政府机构编制的人员,更容易有机会获得更多的食物,很显然这类孩子家庭的饮食能力是无法在越南全国推广的,不具有普遍性和推广性。经过认真测量和筛选,剩下的孩子符合“家里虽然穷,但是身体健康”的条件,不是营养不良的儿童。于是斯特宁小组带着好奇心,去查询这些特征的穷苦人家,到底做了什么样的努力,让他们家的孩子不至于忍饥挨饿,又能健康成长?经过调研发现,有些孩子的家里会给孩子吃四顿饭,只要孩子肚子饿了,就想办法使他们填饱肚子,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办法,但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足够的粮食。有些孩子的妈妈心灵手巧,会到稻田里抓小鱼、小虾晒干了磨成粉,作为孩子吃饭的调味粉,增加饮食的营养,这的确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有一定的难度。 有些孩子家的妈妈会就地取材,采摘地里的番薯叶、番薯藤,切碎了当作蔬菜吃,或榨成汁淋在饭上一起蒸。斯特宁小组综合考虑了这几种办法的可行性、便利性、可复制推广性,决定将“种植番薯,吃番薯叶”为主要推广项目,抓小...

贪婪,谁都躲不开,先别说你不贪

  进入金融市场,躲不开的就是人性,这里面最厉害的一条就是贪婪。 基本上,做到不贪,也就先不会输了。 道理谁都懂,所有的书上都会写,做到又是另一回事了。 今天一个说自己不会贪的小白,终于陷进去了这个陷阱。 其实在这之前,我们一些人还是对她很羡慕的。 她到处找师傅,凭着她的平常心,确确实实找到了几个实力派的师傅。 然后她到处给我们讲的她的三个原则: 不借钱,不加杠杆,不做空。 然后她今年的战绩也是让很多老手们羡慕不止的。应该已经盈利60%了。 这是符合上面三个原则的前提下。 然后今天她在群里说要爆仓了。我们问了下细节。 大概是被一个大的交易商的销售员,给推销了一个包了一层又一层的公司债产品。 是以日元为单位的,就是说不止能享受到债券的利率,还能享受到汇率的升值。 大概就是引起08年的那个危机的感觉一样。 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可以抵押。 这种金融产品,就是一个字,复杂。 别说这种小白了,就算是老手也搞不懂的。 反正是,在日元一路看跌的趋势下,收益良好。 这两天,日元开始飙升,她的产品就是开始浮亏。 日元升一个点,收益就跌4个点。 再复杂的产品,在它吸你的学的时候,就会明明白白的了。 赚钱的时候可不是这个速度。 再单纯的小白也明白了这个是个4倍杠杆的产品了。 一切的原则都没有用了,简单的加杠杆可能会拒绝。 在一个有着优良背景的大公司,又有贴身的销售服务前。 慢慢点起了心中的那点贪念。 正所谓你惦着他的利,他惦着你的本呀。 也许这个结局并不坏,毕竟才4倍的杠杆,日元贬值又是个大趋势 市场会变着花样让你入局的 祝好运!!!

星舰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图片
 昨晚,星舰的第二次发射,最后以失去信号为结尾。 到底算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一龙发来了贺电。 再来看几组spacex的发射和回收视频吧。 再来个成功的。   看不到速度可能还感受不到,到底有多快呢?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这句话的原文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个现代版的解释如下: 15岁才下决心学习。     小时候学习目的不明确,懵懂的,不知道专心致志的学习。 30岁才懂得立志要做一件事情。     都在玩乐,到30岁才醒悟要干正事。 40岁才部犹豫,不疑惑。     30岁确立了干正事,但今天想干这,明天想干那,拿不定注意,有疑惑。     这里的不惑是指对所认定的事业不疑惑,不三心二意。 50岁也没达到目标,才知道这是天意呀。     40岁坚定了目标,到50岁也没干成呀。知道了不是不努力,不是不专心,是天命。 60岁什么话都听起来心情顺畅,不生气,无所谓了。     50岁干不成事业,会有各种挖苦,埋怨,侮辱,耻笑。直到60才对那些话无所谓。 70岁才真正得到了自由。     做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 人生后半目前还没有体验,前半基本是体验到了。 上面摘记自《认知驱动》

一顿晚饭=1公斤体重

 大家看过黑客帝国吧,里面的台词大概都记忆如新。 对我来说,我记得最深的是这句。 You know, I know this steak doesn't exist.  I know that when I put it in my mouth, the Matrix is telling my brain that it is juicy and delicious.  After nine years, you know what I realize?  Ignorance is bliss.  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把体重降了下来。 最近每当家里人在饭桌前吃晚饭的时候,老婆又偏偏把晚饭做的特别丰盛。 虽然我的大脑告诉我不能吃, 但是我的记忆和我的味觉告诉我,晚饭是多么的美味和可口。 既然已经减下来了,那就吃几口吧。 嗯嗯,大概也知道结果了,定期的称体重,发现渐渐的体重增加了1公斤左右。 既然其他的行为没有改变,那么增加1公斤的犯人只能是晚饭了。 已经稳定了2周左右了, 再继续观察,如果再把运动停下来,会不会彻底的反弹回去呢? 不打算尝试了,就想想,先想想晚饭还继续吃才是真事。 这个写作是不是先突出增加了1公斤的体重再写吃晚饭的行为更好一些呢?

The Founder of Uniqlo Has a Wake-Up Call for Japan

图片
  「タイム」誌は「日本経済は、製造業への不健全な執着、そして急増する借金で賄われている予算のために崖っぷちにある」としている。 12月、日本の内閣は税収が4,930億ドルしか見込まれていないにもかかわらず、2023年度一般会計予算として過去最高の8,580億ドルを承認し、2,500億ドルの新規国債発行を計画している。 日本の公的債務はすでにGDPの264%に達して、世界最高となっている。1990年から2019年にかけて、名目賃金(インフレ調整なし)は米国の145%と比べて4%しか上昇していない。生産性はG7の中で最下位で低迷している。 ファーストリテイリング(Fast Retailing)は、日本国内の従業員の賃金を最大40%引き上げたが、柳井氏は「まだ低い」と、日本政府に対し、金利引き上げ、給付金のカットなどの措置を講じるよう求めた。 スタートアップ投資が米国ではGDPの0.64%であるのに対し、日本はわずか0.08%という点も指摘している。

准备半年,一句结束

图片
好好的会谈结果,就被一句记者提问给毁了。 看看布林肯的脸色就知道了。 一个不会讲真话 一个不会讲假话 一个听不了真话 一个听不了假话 一个从小教育全部相信 一个从小教育都要怀疑 怎么成年了全倒过来了呢?

一招100遍还是100招1遍

 今天听《认知驱动》里面,有一个学习外语的大招。 其实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看剧学英语。 那么有什么特俗的呢? 我先描述一下具体的步骤吧。 就像标题说的,不是泛泛的看,而是一个剧看100遍。 第一遍,不看字幕看完。 第二遍,看母语字幕 第三遍,看英文字幕,逐句听,并作记录,不懂得地方。  剩下得97遍,不看字幕看,可能的话,跟读。 如果以前的话,可能有些剧你看不到字幕的。 但是现在有了YouTube,又有了AI,目前Youtube上的剧, 全部都可以自动生成字幕的。 曾经以前的没有字幕没法学的借口也没有了。 关于这么学习的原理,其实书中更早的篇幅里举了一个更好的例子。 就是小孩子学走路的过程,就是反复跌倒,反复尝试。 把具体的过程,变成肌肉记忆。 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不要经过大脑,要形成肌肉记忆。 学习语言也是这个道理,语言学到最后不要经过大脑才是真的学成了。 其实,不止学习语言,走路(运动),其他的很多行业也可以参考这个方法。 比如交易,这里就要说是短线了,一个具体的pattern,形成肌肉记忆。 看到图形,就自然而然的去买卖,这样的效果,不需要大脑决策,想不赢都难的。

穿越剧大比较

 昨天写了寻秦记。那么今天就来说说各国的穿越剧大比较吧。 首先,穿越,这个概念肯定来自于美国了。 在爱因斯坦提出时间可以倒转的概念前,人类是没有过回到过去的这个概念的。 我记忆中最找的就是时间隧道这部剧了。刚才查了下,这部竟然是1966年拍的。 中美日 美国: 时间隧道,回到未来 中: 寻秦记 日: 仁医传 本来一国来一部的,回到未来太精彩了,我特意把他拿出来的。 1. 可操作性 美国的两部都是可以去也可以回来的(理论上还不行) 中日都是稀里糊涂的回去了。 2. 逻辑性 美: 强 中: 较强 日: 一般 3. 场面 美: 中,有些有大背景大场面,不过拍不出来。 中: 大 日:  小 4. 改变历史性 美: 改变不少。不过不是历史的关键地位。回到未来那部是3部联合一起的,改变未来好几次。 中: 彻底改变,如果项不回去,历史就不会那样了,简直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了。 日: 较小。 5. 特点 基本都是各国的现在所有的特点 美: 有想法,科学性大于其他。 中: 爱好大场面。不搞点大事感觉就对不起穿越。 日: 着眼小场面,做的特别精细。 10. 剧情 美: 好看,太短。 中: 一般,书中更精彩,可惜拍不出来。 日: 好看,穿越剧排出了市井剧的感觉。

寻秦记

 推荐一本历史巨著:《寻秦记》 估计大部分人看过的都是电视剧,我最初看的时候还没有拍成电视剧。 还有就是能看小说的,就不要看电视剧。书中的十分之一都拍不出来,基本都是。 初看此本,当作色情小说来看的,因为当时这类小说还比较难找。 看着看着就觉得是部武侠,比起金古梁温来,又是另一番风味。 当时的穿越剧本还没有,独此一家。 一直到看完,才知道是本穿越历史玄幻小说。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脑洞和思维严谨。 后来看到电视剧,大概就是看看女主角是谁呀,剧情是一点不想看了。 后期的穿越剧,基本一眼看过去就都是漏洞了。 最近看到很多人在读历史,猛然意识到这本小说简直就是本历史巨著了。 所有人读历史的时候,都免不了批判一番,如果当时怎么怎么样,就会怎么怎么样了。 要不就是教科书上的语录:具有历史局限性。 这段话,用量化术语说就是有未来函数。 我感觉,黄易就是对他的历史老师有意见吧。 具有历史局限性? 你行你来呀,你肯定活不过第一集,能坚持到第一集末尾死,我算你赢。 黄易选的男主角也是特意选的,现代社会的360行,大概359行回到历史,最多活3集。 你是科学家,10分钟挂,你是主席,给你个面子,20分钟吧。 你是大夫,先去拍个片吧,什么?还要先发电。大概开个药,没人给你配药呀。 第二集会被患者家属打死的。 离开社会,大家什么都都不是。 社会在进步,人的技能倒是在退步,社会的进步其实是来自人的协作性。 没有现代社会的黑科技,现代人80%是比不过古代人的。 知道结果,就一定能得到结果吗? 就像投资,巴菲特多年前就说过的投资指数,这是个来自未来的预言,又有几个人能坚持住呢? 等不起,加个杠杆,大概20年死一回,也是看不到最后的结果的。 看历史,只知道个结果,不把自己代入进去。其实就和看小说一样的。没什么用。 还不如看看小说,提高一下多巴胺。 如果,让你回到历史的某个战役时刻,你觉得你能赢吗? 想想清楚再回答。

人生就是一道选择题

最近在玩的一个游戏,timeflow,在人生设计上相当仿真。 想着是不是有个多语言版,或者自己做个多语言版。 在脑子里面想了想,发现,这里面的操作相当简单。 就是选择,并且不是并行的,就是一个连着一个选择。 比如说你选择开始一个事业,做酒店的清洁工作。 就会有n次选择,会问你选择清洁器械是租的还是买的, 是好的还是一般的,选择外雇人员,还是自己经营。 不同的选择,后面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不过,结果不是在后面确定的,基本就是你做选择的时候就已经定了。 估计有人会以为这是游戏,那么真实的人生就不一样了吗? 你选择一个行业,后面可能还有n次选择的机会,但是基本上天花板就已经确定了。 人生的关键选择可能也就是个位数的次数吧。 如果有人能出个选择指南,那估计会是大火的作品,问题是,谁能经历过所有的选择呢? 这里列几个选择大师 张雪峰 唐骏 这里想到一个科幻小说,大刘写的的。 不是一本书,是个短篇,和其他的短篇一起出版的,具体书名哪天找到了在贴过来。 不设悬念了,直接说结果。 我们所在的世界,可能就是一个初始参数定好的世界。 初始参数定好了,这个世界以后的发展也就都确定了。 确定到,各个人明天要做什么都是定好的。

认知觉醒

  这本书,很多人都看过,我最近也开始听了。 看到一本书的时候,最高兴的莫过于和作者有相同的观点了。 更何况和作者有相同的经历。 书中所写的关于跑步的那段,我身有同感。 在国内的学校上过学的,都知道,体育,基本是最不受重视的一门课。 不过,住过校的人,大概都会被早上赶起来去跑步。 我是看武侠小说得出来的想法,在跑步的时候,不去管别的,只注意在呼吸上。 其实应该是别的地方的书,不管了,算在武侠头上吧。 和认知觉醒的作者一样,他是把注意力放在摆手的节奏上。 反正就是你忘记了你在跑步,大概就能跑的久远了。 初中的时候意识到这个,高中的时候我参加运动会,还给班级拿到分了。 800米的项目上,跟在体育生的身后。大概那是我人生中跑的最快的时候了。 上到大学,发现班中能跑过的我的更是少了。除了我们的体育委员,不过他是个体育生。 认知觉醒的最后一章还没有听,看了一下,作者竟然介绍我以前推过的一本书。 就是《4点起床:最高效的时间管理》 挺好,我应该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人。

李中堂,我懂你

过去很多天了,发个文吧。 话说1X年的一个春节,几个都不在国内的人,相约春节小聚。 不知道怎么就聊到国内的政治,我就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支持连任吗? 除了我都支持。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支持,我只说我的一个小故事吧。 当年还在北京的时候,一个小公司做开发。 技术还算不错吧,某日上了一个新项目。 老板提前给我说了,这个项目让我带。 我早早就准备了,给相关人发message,让他们干这干那。 等到正式开始的那天,老板突然宣布,让一个北京的哥们做项目经理。 我负责技术。 我没有闹事,工农出来的孩子,还不懂得什么叫脾气。 可能大户人家的孩子,天生就有脾气吧。 这个放在欧洲可能叫贵族气,放在中国,估计就叫领导力。 这次春节小聚的前两年,李中堂上任总理。 但是,有XXX同志上任的经济小组,做总体的负责。 这事一出来,我就知道了,上位的不一定是干事的。 李中堂的表现就如我当年,没有闹,继续干。 大概也是个工农出身的孩子吧。 我懂你的。 可惜呀,我可以选择走掉,你却没得选。

不管有没有必要,不要手贱。

今天本来想写篇晚上吃饭的短文。 发现有一台笔记本的硬盘已经容量不多了,因为以前换过一次笔记本硬盘。 这次也想故技重施,再扩展一次硬盘。 想起来就干,这台机器,我当服务器用的,基本不怎么关机,一直很稳定。 好像这是今年内第一次关机。 按照经验,先卸了后面的螺丝,然后,突然发现和以前的笔记本构造不一样。 然后现去YouTube找分解教程,学了半天,大概知道了。 然后顺利的把前面也卸掉了,不过那几个数据线太难卸了。 幸好今天不是正式的安装,就算了,下次买到了硬盘再来卸吧。 今天基本达到目的了,看到了里面的硬盘型号,可以买新的了。 安装一切顺利,把机器装好了。 然后不出一切意外的出意外了,不认识硬盘了。 应该是里面卸的时候没插好线。不过,我也是不想再卸一次了。 刚才的一通折腾,基本几个小时耗进去了。 为什么一时兴起,为什么不能做好计划,为什么不一次到位。 这几天估计这个服务器是没戏了。 拆笔记本这个事,以后不要再干了,基本一个型号的笔记本就是一个卸法。 毕竟不是当年装机的时候了。 还有以前搞得双系统,最后也是启动不了了。 一个跑的好好的硬件,不管有没有必要,都不要去干涉他。 如果需要系统,那就再来一台。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早就知道了,在各个书里也是各有介绍。 自己也是试了一下,也就一两次吧,没感觉有什么特别的。 然后今天听到周龄提到了这个方法的核心是主动休息。 本质是精力,提高效率,是为了长跑而准备的方法。 听到这里,我大概会再试试,先买个番茄钟? 为什么呢?这几年的经历也让我有些感觉。 每年都会有个冲动,去做件大事,每每无疾而终。 坚持的有长有短,但最后都是身体上有各种原因, 一有个长时间的休息,就慢慢的终止了。 我以为是我的精神周期,就是个坚持不下来的状态。 现在想想,确实是体力和身体跟不上了,每次都求多,最后搞得自己累的不行。 高效的学习,就是要舍弃低效的时间。 感到精力不足,就要主动休息。 科学的学习模式: 极度专注+主动休息。

金钱心理学

 今天终于把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听完了。 这本书我以前推荐过,那时候还没有听完,不过觉得很赞。 当时是听到讲巴菲特的那段,正好和我以前写过的两段观点一样。 一个就是巴菲特的成功不是他的收益率高,而是一生70年都保持收益。 真正意义上的复利。 你如果60了,按照巴菲特的岁数,你还有大概30年的投资时间。 如果能实现复利,也是一个很成功的人物了。 再就是巴菲特不可再现因为他从小就开始投资了,一直到现在。 这个我也写过这个事情。 然后再说一下本书的最后一章,讲的是美国人的举明日债来生活, 也就是刷信用卡,这回事是怎么来的。 信用卡,开始于195X年。 那时候刚好是美国人二战结束,几百万人回归家庭,百业待兴。 为了刺激经济,刺激消费,政府一直维持低利率。 进而随着信用卡,推出了各种贷款,利率低到吓人。 最大的一块就是房子了,可以说贷款买房有时候比交房租还合适。 那为什么不贷款呢? 一直维持了很久,可以说,信用卡消费的习惯,就是培养出来的客户。 就像乔布斯一样,培养出来了全世界的iPhone用户。 我对这个事情一直有疑问,为什么这么短视的行为会诞生在美国。 一个事情,如果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大概就没有50%的意义了。 所以,评判一个事情的好坏,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事情。

跌落神坛的中医

图片
 推上看到一本书。 拍砖中医 文中的观点,基本和我对中医的观点一致,这里写写几个小故事。 首先说我自己,我是吃中医长大的,我妈对我的评价就是鼻子一捏,一碗中药就灌下去了。 一直到大学毕业,工作多年了,还是习惯先找中医看。 1.  那么第一个小故事就是我中药治病的事情了。 鼻炎,治疗4次,成功一次。治愈率25%,真实性100%。 话说某年换季,我鼻炎犯了,严重到半夜打喷嚏会醒。 恰好路过玉泉路,看到清华的一个中医医院,隧进去治病,得一神药。 药到病除,喷嚏不打了,然后到处给朋友介绍神奇的医院和药。 后得知,有两个朋友先后去看过鼻炎,无效。 再后某一年,又得鼻炎,再去求药。吃完无果。 2. 某中医大师的公开课。 可能不算中医了,一个偏方,就是被蛇咬了后,要忌盐方可痊愈。西医里面有没有这个常识不得而已。 不过这里的故事是大师对待患者的态度上。 这么一个偏方,大师讲来,若贫苦者来,一文不取,直接告知。 富贵者来,必反复几次,破其家财,后告知。 当时听来淋漓畅快,现在想来,没有医德,装神弄鬼。 治愈率 100%,真实性 未知。 3.  另一大师的讲座。 应该是梁冬和徐文斌的。 讲到现代的中医在诊断上比较强,有些典籍失传了,治疗上有些断代。 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前的火车上,有些学过些中医的人,给人看病,一说一个准, 但是在后来给的偏方上就是些骗术了。 治愈率 0%,真实性 未知。 用于歹途,祸害无穷。 4. 治疗怪病 我一亲戚,皮肤病,来日本做诊断,第一次各种检查, 大夫说没见过,需要进一步检查。 因为签证问题,没有继续。 后回国,找名医,中医世家来调理,后期我再见,已经好了。 问起怎么治的和症费,相当复杂,并且费用不菲,大概是我半生收入了。 要我肯定就不治了,看过上面故事2,感觉有点那个意思。 治愈率 100%,真实性 100%。 写到这里,还和标题没有任何关系,我花费了很多时间来听来学。 直到有一天看到篇文章,讲平均寿命的。 然后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现代社会的平均寿命和中医有多大关系。 是现代社会平均寿命高还是中国古代。 中医是不是唯一的选择。 还是拿书中文字来结尾吧。

重要的转折要三次

 以前在得到上听过一个课,说历史上重要的转折,大概要经历3次的反复才能确定。 课中举的例子是,进入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的例子,从秦统一, 其实又经历了几次的反复,才最终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的制度。 上一篇文章里面说过,中国现在来到了一个向上增长的时期。 今天群里转的一篇播客《中国家庭资产保卫战》里,也先在前篇里分析了中国的这波增长是怎么来的。 其实就是西方的工业革命带动的,然后又跌加上信息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先期是吸收工业革命的成果,90年代,2000年代,又赶上了信息革命。 最近这波AI算不算革命不知道,不过也是赶上了。 中国20世纪,从封建社会结束,到简短的资本主义,然后就被强拽着进入了共产主义。 再到被改革开放,强制的经历资本主义。 未来还会有几次,不得而知,最终会走向哪里,无从选择。 但是,这波的经济增长画上句号是确确实实的了。 就算再有增长动力,再想改革时期的两次革命的叠加效果是不会再有了。 现实点,保住现在的成果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了。

自動化、自働化

 今天看见一个推,国内来的朋友,在JR上充值,SUICA卡被吞了。 然后就有站员露出脑袋来,把他的卡还给他,并指导怎么来充值。 这个本来没有什么的,来日本久的的人都经历过吧。 就是个客户体验的问题,机器,总会有出错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人了。 问题是后面一堆人跟着回复,真有这样的桥段呀。 这里就引出了两个词。 日本的automation的汉字是自働化,不是国内常用的自動化。 这里多了个一个人字旁,含义就是说,机器离不开人类的。 当然了,这段话,我也是从余世维博士的课里听来的, 那个课是十几年前的课,那时候正是丰田风光的时候, 日本的技术也是占有一定的制高点的。 整体的意思就是日本的匠人精神,机器干99%的事情, 最后的1%由人类来达到完美。 这个在服务业来说,确实是机器达不到的那1%由人类来完成,是个很好的理念。 但是,工业上来说,越automation程度高的才越生产力高。 生产线是人类来组装的,组装好了之后就应该都是机器的工作范围了。 再有人类来参与,就肯定降低了生产力了。 日本的这个理念是美好的,但是不适合于工业生产。 最新听到的一个笑话: 去年体验过日产的无人taxi。结果上面坐了个人,动不动那人就去介入,搞得一点科技感都没有。 日本这些年的科技落后,或多或少受制于这个理念。 当然了,服务业来说,这个绝对是正确的。 欢迎大家来感受100%的服务体验。

灵活的士兵永远比听命令的士兵更好

图片
 这几天刷到了一个讲二战的YouTuber。 他提了一个问题,就是德国的士兵为什么会比别国的显得更强一些? 当然是有战术的问题(闪电战)还有机械的问题(各种先进的机械)比如坦克的问题。 还有信仰,洗脑也是一些方面。 但主要的一点我是第一次听说到,所以说比较感觉比较不错。 以上各种方面,最终落实还是要到人。 可能你会想到德国人的严谨遵守命令。 但是结果大相迳庭。 二战的德国总结了一战的失败的经历,他们在二战的时候,他们对士兵的要求不是很严谨,而是放松。 具体说呢,就是命令,只命令到我想要的结果。 具体怎么实现,不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由下边人自由发挥。 当然,二战的德国的士官都是很优秀的,他们经过多年的培训。 如果拿人来比喻的话,就是命令不是由大脑指挥,由最基本的作战单位来指挥,就像是条件反射。当然速度快了。 举一例: 7人占领一个国家。 一个7人的小分队就占领了南斯拉夫的首都,让上万人的队伍,举手投降。 其实现在的美国就是有点模仿这个策略。 还有一个就是林彪,指挥作战的时候,让部队大穿插,竟然有个小分队穿插到敌人的指挥部去了。 我想说的是,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再聪明的组织能指挥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让下面的人只听指挥,只会让他们失去思考,死去大脑。

穿越陵园

 晚上下班,本来应该从上野做车的,不过今天的步数太少了,遂决定从上野走到日暮里。 平日这条线是走山手线一样的线路,不过今天我查了下Google地图。 突然发现穿过上野动物园和博物馆之间有一天直线过去。 也就是说,走鶯谷,也就是山手线,那里是一个大弯,弧线的。 这么一条近路,为什么这条路这么没有名呢。一路上植被挺好的。 很快就有了答案,过了上野动物园,和上野博物馆。 后面的一条路,我越走越觉得不对劲,人越来越少。 路标的房子也是越来越荒的感觉,不像是在一个市中心的感觉。 越过了最后一个路口,答案就知道了,是一个陵园。 再看了下地图,看到了一片地,上面都是什么什么墓。 整整有一站地的面积。 好像是什么都市传说一样,不过既然已经走到这里了,我也不打算再往回返了。 平日里坐在电车里,偶尔会看到路边有些小的陵园,大概就是一个房子的大小。 这次看到的大概是最大的一个了,虽然是笔直的一条路,整体穿过去要小20分钟呢。 地图上看着有路,进去了就像树林里的小路,两边都是林立的墓碑。 静静的,天黑得时候,都不敢发出声音,怕绕着了什么。 中间还走错了一个小路口,又折回来了。 心里还行,不是怕得感觉,就是,下次不走了。 回去查查房价,这附近得应该不会很贵了。 走到最后,快到日暮里得时候,寺庙渐渐得多了起来,看来大家从日暮里过来得机会比较多。 最后从日暮里进站得时候,知道了是哪个入口,那个口,平日里也很常见,确实,从哪里出去得人比较少。 一个特俗的存在。 看看老高有讲过吗。

一个几千年的平台被突破了

 美国20世纪初的经济理论上,一直认为股市有个强有力的顶。 怎么努力也突不破那个像天花板一样的顶,围绕着这个顶又产生了很多理论。 然而有个年轻人,认为这个顶是可以被突破的。 没错,这个年轻人就是巴菲特,他所处的年代,就是那个突破理论顶的时代。 一直到现在,这个突破后的上升趋势还一直在延续。 学过点股市的技术分析的都知道这么一句话,横有多宽,竖有多长。 美国,说时候,这个横还不够宽,也就几百年的历史。 但目前,他的那个竖到底会有多长,还没有结论。 至少全美国人都深信不疑的把身家都投入到了里面。 再来说一个更长的,前一阵有一个视频挺震撼的。 孟岩的讲述投资底层逻辑 里面有张图,特别震撼,几千年的世界经济走势图。 一个几千年的横盘,被突破后,一个笔直的向上走势。 我们有幸就在这个竖直的线上。 然后,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 都是以老为尊,这里有尊敬老人的意思,也有老人的智慧是绝对正确(90%吧)的隐含意思。 可以想象,我们在一个几千年,没有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年轻人所见所闻,怎么可能比老人更丰富。 但是现代社会,老人基本上是比不过年轻人的知识更新速度的。 哪怕再睿智的老人,10年之后,社会上的新东西,他也是基本一窍不通了吧。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手机。 老人掌握手机操作的速度,始终比不上年轻人。 假如,这个社会的科技发展速度渐渐变缓。20年,甚至30年都更新不是太多。 那时候估计又是个老人家绝对权威的时代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今天正在想写个什么大的话题呢,我的小儿子来找我借手机用了。 一般他找手机都是为了看动画片,YouTube啥的。 刚写完作业,就给他了。 不过今天他的表现让我大跌眼镜。 他竟然用刚学的假名(拼音)来找Google了。 为了他的新宠物,一只虫子。 他在找中子吃什么? 看样子是第一次在手机上打字,打的还是假名。 估计是看哥哥用过,所以记住了,但是找假名就找了半天。 好不容易打出来了一半,其实Google已经提示他完整的内容了,不过是汉字的。 他还没有学那么复杂的汉字。 当然了,查出来的内容也是汉字的。 不过,小朋友有小朋友的办法,他用看图的,还有用问的。 果然,自己喜欢的东西能激发异于一般的热情。 当然了,有哥哥带也是个不错的教学,有样学样。 孩子,其实不用教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解决问题才最最好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