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2023的博文

不要钱的原油你能买多少

 看题目就知道我要写的是哪段时期的事情了。 就是最有名的原油变为负值的事情。 三个小故事:买不了,拿得住,我买的是什么? 1. 这个是我和我一起学投资的朋友间发生的故事。 当年,原油变为负值之前,我们一帮人看到了机会,最开始在20多的时候, 大家都知道这是个机会,该怎么做,就是买呗。 然后跌到了十,大家更是积极,当时我们之间的一句话就是, 还能跌到0吗? 事实证明了,我们太幼稚了。 我们用的平台,在7的时候,就不能建多仓了。 然后就看着新闻上报道的原油跌为负值了,我们的平台,从7不能建仓, 一直跌倒了3多,没有变为0,也没有变为负值。 其实,这个事情上是有机会的,因为事前就有人说,他发现了个机会。 事后他才告诉我们,这个机会的由来。 那就是美国掌管定价的那帮人把油价改为可以为负值,而且是在几个月前。 这么快就跌到负值,有点太快,大部分的平台都没做对应, 或者说对应不了,如果你的仓位控制的好,是能撸平台的羊毛的。 这个事情上学到了 >>买错了方向,控制住仓位也是可以不爆仓的(到不了负值的前提下)。 >>赚钱的门道,没人会真的告诉你的,提前可能会给你个暗示,就看你领会多少了。 2. 第二个故事接上面1,也接我的前篇故事。 然后我就在感叹没有人能在这个历史机会上赚到大钱的时候。 就碰到了前篇故事的事情,因为女主人完全不懂股票,甚至不懂电脑。 我去帮忙处理下后事的股票部分。 在我打开账户的瞬间,惊住了,这不是就那次我们买不了的那个原油吗? 买的时期不是最低的那天,稍微晚了一两天,但是不是高杠杆产品,就是股票的ETF。 5位数的股票,我真是不敢想象怎么拿到了现在,基本就是原油最高的时候。 可以说一个最低位买的,最高位卖出的。几十倍的收益。 3. 第三个故事,港台剧。 一个参加IT比赛认识的朋友,很优秀。 那天听到我在玩mt4,他说他也玩,就让我帮他看看他的一个东西。 我看到他掏出来的手机上面,有那么几次成交,都是原油,手数越来越大。 最后几次的金额比上面的那个还大。 我以为是碰到高高手了,然而他的问题让我震惊了!! 他的问题就是,我知不知道他玩的是什么吗? 再仔细的确认,是实盘账户,不是模拟账户, 就是说,是真实的钱,不是虚拟的钱。 —————— 你不知道玩的是什么吗? 不知道 那你怎么玩的呢? 是一个香港的女网友让他玩的。 那她有没有告诉你这...

没有比健康更重要的事情

 周末和一些以前认识的做投资的朋友聊天, 突然发现这几年,有互相认识的,或者单独认识的, 中年的朋友已经去世了,基本就是中年。 直接原因是癌症,肺癌,脑癌。 华人的圈子并不是那么大,并且是做股票,外汇的。 拜微信所赐,这几个人大家都在群里聊过。 有一个人一目均衡表用的还比较不错。 也可能是新冠的祸,但基本大家都认同了一个观点。 不能熬夜,特别是做外汇的几个,还要做美盘。 本身熬夜就很不对了,还要加杠杆,重仓,承受那么大的压力。 那句话绝对的没错,只做能晚上睡的着觉的单。 有个朋友的后事,我也去参加了,然后还帮他家人处理了股票。 怎么说呢,人间真实。各种小说虽然精彩,但永写不尽人间的复杂。 不管有没有赚到,我总觉得不值得。 几年前,和大家再谈到巴菲特,众人羡慕他的财力,能力。 我独羡慕他的寿力。 先写到这里吧,我去健个身了。

子供手当

 本来想说说那事,还是说我自己的事吧。 上周和新同事一起吃饭,他说起儿童津贴有点少,不够用的。 然后我就问他孩子多大了,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制度吗? 他说才6个月,以为这个制度一直就有的。 那么我就告诉了他另一个他可能以后都不知道的一个福利,那就是上幼儿园不要钱。 首先,这个制度实行才10几年,是当年民主党上台的一个口号。 另外,安倍给他另一个福利,可能他都不会感觉到, 我知道是因为我上幼儿园第一年还在交钱,第二年以后就不交了。 受惠者 这么算下来,现在是一个月1万5,上学时候,每个月就能省小3万了。 这时候还觉得少吗? 我们可以不参与政治,但是不能不知道政治。 至少不能拿了钱还骂人不是。 然后,利用仇恨来当政治资本的人,已经不是人了。 下面是儿童津贴的补助金额。 児童の年齢   児童手当の額(1人当たり月額) 3歳未満    一律15,000円 3歳以上小学校終了前  10,000円(第3子以降は15,000円) 中学生 一律10,000円

一个集中精力的方式

 昨天去游泳,去的晚了点,9点以后了,也就是要关门前的一个小时。 突然发现一个好处,就是最慢的那个道没人了,就我自己在里面。 然后找了个最舒服的仰泳,慢慢的游,维持住身体,手脚偶尔动动,基本不用劲。 最后当我把耳朵也放进水里的时候,全身的感觉器官就剩个眼睛了。 这时候的眼睛就只能看着上面,所有的感官都停住的时候。 哇,就剩大脑可以动了。 幸好是人少,再慢都没有问题,刚开始还乱七八糟的想, 后来就集中到了这个月的乱局上,慢慢的梳理,好像有了点头绪。 确实,大脑思考的时候,最好其他的感觉器官都减到最弱的时候,大脑更清晰。 可能这就是一种心流的状态吧。 其他的类似的,可能就是洗澡的时候了,狭小的洗澡间,没有其他的东西, 各种感觉器官都没有可以作用的时候,大脑就是最活跃的状态了。 以后可以考虑,早上起来,找到这么一种状态。 大脑睡醒,初期状态,没有手机,没有打扰。 也正好是以前时间管理技巧里的两种状态的结合。 不错,不错,以后就这么定了。

时间管理技巧

 前几天说到我在处理多任务时候有点混乱。 今天看到了一篇文章,讲的是时间管理技巧,其中就有一个讲多任务的。 1. first·,make your to-do list for the day and then manage your priority by using Eisenhower Matrix.     1. Urgent and important.        must work on these immediately     2. Important but no urgent.     u can afford to complete them later     3. Urgent but not important.    need to completed immediately,but not overly important, u can delegate .     4. Not urgent not important.    you need to avoid 2. Power Hour     your first one hour of your day doing the most difficult task.     help u hyper-focus for 60 mins.     when u focus, block out all things that cat distract you. 3. Organize     help you not to waste time searching 4. Deadline     Do not procrastinate with laziness     Try to do your best 5. Do not Multitask     stay focused and tackle them one by one. 6....

AI时代,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今天这个话题是个开放性的话题,不会有固定答案,也可能以后继续补充。 其实应该是别人也有过讨论了的话题,不过我这里的起因呢是一个新认识的朋友。 他是一个文科生,学的文学,历史。 能给你讨论起日本的古代文学,古代历史。 自从有了chatGPT,他就一直很兴奋,不光写资料用它,写代码也用他。 对网上说GPT不好用的文章,就一个评价,他们不会用。 还拿chatGPT来做感情分析,客户想听什么, 就让chatGPT写什么。 还认识个用chatGPT来接活的,一个人就干了四个人的活。 针对一个几乎掌握了人类全部知识的一个新事物,我们怎么利用他, 怎么和他沟通,完全就是一个没有形成的学科。 那么我们应该学什么呢? 首先,填鸭式的教育应该是不需要了。 这里极端点,如果不用,不用学。 取而代之的是循序渐进式的学习,在答案上再构筑问题的能力。 chatGPT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怎么掌握他的索引,也就是钥匙。 可能文科生比理科生更有优势吧。因为途径就是chat 我认识的理科生好像话都不是很多。

特斯拉不做广告?

 其实这个话题,在看各种书的时候已经知道了。 不过一直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大的话题,也就是我犯了个思维定势的毛病。 我作为一个一龙的粉丝,对特斯拉,或则spacex的信息,信息是没有少看的。 所以我才觉得没有什么陌生感. 包括特斯拉的车,我也是坐过几次,感觉是和其他的车不一样。 直到,今天有个话题说,马斯克要投放特斯拉的广告,我才真正想起这个问题。 确实,基本看不到特斯拉的广告,大众看到的基本都是在新闻里出现的了。 不投放广告的坏处是什么呢? 那就是大众没有办法了解你的车到底有多么好(有意去接触的除外)。 再就是被对手各种诋毁,但没有途径来辩解。 特别是有些渠道别有用心的时候,会加大大众的误解。 特斯拉的名气,主要靠马斯克的明星效应了,再就是开特斯拉的车主的口碑。 一个不投放广告的特斯拉都这么牛X,再有意的投放些广告, 这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呀。 不过说起来,特斯拉投放广告是不是也意味着他的创造力已经放缓了呢? 电车,基本开过的车主都是一个别样的体验,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再也回不去了。 然后,特斯拉的股价在跌,还等什么,等有人来抢再出手吗?

微信读书撸无限卡经验分享

微信读书撸无限卡经验分享 因为在国外,买中文书实在是困难,所以用过很多电子读书工具。 当然自己找书,并且喜欢墨水屏的话,推荐Kindle。 我是有时懒得找了,用的最多的就是微信读书了。 他的书更新的快,80%能满足需求了,剩下的20%就靠神奇的网友补了。 接题: 我目前累积微信免费无限卡2083天,这里介绍的就是怎么累积免费无限卡的经验。 读书送卡(目前在左上角那里) 每周都有的阅读时长换读书卡,基本上每周读满7天,再加上5小时,就会送你8天的读书卡。 最少的就是读一分钟,送一天卡,读两天(每天一分钟),送一天卡。 这个项目经理绝对是个读书人,良心之作。 还是读书送卡(小程序) 这个不知道还有吗,就是用微信上的微信读书小程序读书,也会累积时长,一次送个0.X小时。 周六组队送卡(周频) 就是每个周六的上午开始的自由组队,满5人开一对,一周最少也有2天。 组队送卡(3周频) 这个是个固定的组队,同样的队友,6人一组,3周积满200分就会有大礼包。 最少60分也可以有,最多能拿到20天的读书卡。 我的小队已经好几年了。 问答PK 每天有,10问全答对了才有无限卡的分,在4里可以增加积分,有点鸡肋。 周五集赞得体验卡。 要别人点赞,最多12天,刚开始还是很好的积累无限卡得方法,现在我已经基本不点了。 这里有个别人以前总结的表。 项目 佛系 正常 激进 周期 阅读时长 2 4 8 7 组队打卡 1 6 16 21 每日一答 0 1 2 1 邀请好友 0 3 12 365 集赞 0 4 12 7 每周榜单 1 1 1 7 组队抽奖 2 2 4 7 等效每周 5.3 20.1 44.6 7 等效每年 278 1046 2324 365 不过现在渐渐的好点的书,无限卡已经不能看全了,能看个2,3章。 不过每年才168RMB,我也是已经断断续续买了2年的付费会员了。 最新的一个阅读挑战 这个坚持读一年,就送一年的付费会员卡。目前在挑战这个。

单线程,多线程

 这个月开了多个任务,开始还挺顺利的,最近有一个任务停住了。 被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堵塞住了,然后其他的任务好像也是停住了。 这就涉及到人(可能也就是我)处理问题的单线程,多线程的问题了。 以前也考虑过这个问题,那时候的着眼点是男人,女人的单线程,多线程问题。 好像女人天生就是多线程的,可以同时做几个事情,互相不干扰。 其实我也可以多个任务一起做,算上这次,也是好几次了。 突然一个停住了,其他的也是进展缓慢了,估计就是一个大脑,处理不过来了。 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是一个单线程的生物,以后尽量不要开多个任务。 当然了,如果按下面的要求,可以试试的,毕竟,调高效率是个硬需求。 多任务: 1. 都是熟悉的,没有未知点的。 2. 就算不熟悉的,任何任务都要不发生特别严重的阻塞问题。 3. 如果开始一个全新的任务,需要一个单独的熟悉周期,就可能把问题点找到。 4. 任务之间最好有相关性,不相关的切换大脑,很费能量。

家庭聚餐

 开始降温了,这两天没有注意保温,有点感冒,一天都没有胃口。 晚上去买菜,看到了半价的呷脯呷脯肉,买了一盒回家。 老婆看了我一眼,晚上吃火锅吧,我这有麻辣的海底捞料。 这一听来了动力,去超市把剩下的几盒半价肉都买了, 又买了菜和海鲜。加起来比肉可是贵的太多了, 其实一家人,晚饭聚在一起吃饭的机会也不是太多。 老大晚上有课,基本上一周,一半的时间要提前吃完饭先走。 老二也是有时候要去上公文课,也要提前吃饭。 今天难得都不上课,坐在一起吃火锅了。 一家人出去吃倒是有过几次,在家吃上次还是很久前了。 然后就调料,就折腾了好久,大人那是肯定麻辣了。 小朋友们,就用一般的料了,结果老大说要外面吃过的料,家里没有。 他就出去买,反正今天时间长,就由着他去了。 老二,靠见火锅里冒得热气太多了,就要找各种扇风机, 就像在外面得饭店一样,有抽风机得感觉,要把热气吹走。 一会,又要用漏勺给我们捞肉,在外面我基本不会让他动的。 一顿饭吃下来,我感觉热热乎乎,调料也合口。 老大吃到了自己喜欢的料,肉也没少吃。 老二吃不吃饱不知道,反正是玩饱了。 妈妈也是省了事,菜一切,就上桌了。 总体来说呢,家里很难吃到外面那么服务齐全的各种内容, 一家人欢欢快快在一起吃饭开心就很好了。

另一个十分之一时刻

 听说过饿死人的,那你听说过撑死人的吗? 说起饿死人,大概你会想到是什么年代的事情了,对,撑死人也是那个年代的事情。 这是个从长辈那里听来的故事,并且不会出现在市面上的正式发行物上面。 话说,那个时代的某一天,有个张三,家里已经断粮不知道多久, 已经记不得上次吃饭是何时了,正在想着下一顿怎么解决的时候, 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去走走亲戚呢? 礼仪之邦,走亲窜友的,招待一顿还是肯定会有的。 想到就做,找个最近的二大爷家吧。 果不其然,人既然去了,苦恼就是二大爷家里的事情了。 怎么办,家里也是揭不开锅了,不能坏了礼仪呀,到处的缝里,找不找不。 找点米例子,面粉子,加上一锅水,虽然稀了点,也算是招待了。 张三,虽然不满意,总比没有的强吧,一碗不够,就再来一碗,其实大部分都是水。 客套一番,出的门去,这种水饱,不解饿的,还快就饥饿感又再次袭来。 做事就怕第一次,第一次有了,二三四五六七次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很快,张三就把能吃的亲戚都吃到了一遍,得到的结果就是一个圆鼓鼓的肚子, 皮肤都有些透明了。 饥饿感依旧,只能再想着下一家了。 结果,就像开头说的一样,在一个饥饿的年代,出现了一个撑的水饱,到无法承受的人。 自然的事情都是反常识的,那么再说一个反常识的, 中国建国以来,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是什么时期? 1061~1965年,持续至1979年,当时由于国民经济情况逐渐好转,补偿性生育来势很猛, 人口出生率在30‰~40‰之间,平均达到33‰

十分之一时刻

 有人说不会交际,不会喝酒。这里我认为,交际不等于喝酒,国内的交际就要喝酒的就是个陋习。 你只是要爽,不知道陪你喝酒的是不是在陪命,酒精真是个检验身体状况的好东西。 理论上喝酒对人体的伤害是化学反应,是不可逆的,更何况中国曾经有10分之1的人是医学上不可喝酒的。 90年后出生的大概不知道很多事情,我比喻他们就是第六只猴子, 不知道规则是怎么来的,看到了不能拿的桃子,想去拿,但老是挨打,又不知道为什么挨打。 这里说的是一个他们不知道的,但是受益无穷的一个事情。 90年代前(这里还包括90年代,甚至现在),中国是个乙肝大国,曾经有10分之1人感染乙肝。 乙肝是那个时候的原罪,中国真是个神奇的国度,什么都要天下大白,越是这样越是各种检查。 乙肝+酒精=自杀,所以,喝酒,大概就是个淘汰乙肝病人的自然选择疗法。 神气的国度,明有各种检查,暗有民间疗法,按理应该会消灭这个恶疾了吧。 但是那时候中国没有能力制造乙肝疫苗,只能看着感染率越来越高。 按照这个速度下去,一半的人感染,甚至全员感染只是个时间问题。 时间来到1989年。 默沙东研发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基因工程重组乙肝疫苗,并于1986年在美上市。 1989年,为从源头上解决这一当时中国最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帮助中国消除乙肝病毒和相关疾病, 默沙东决定将乙肝疫苗技术转让中国,并负责指导和培训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 之后在北京、深圳建立乙肝疫苗生产车间,以确保中国生产的乙肝疫苗品质与美国无异。 “最初我们希望向中国出售乙肝疫苗,但即使将价格降到最低,中国家庭可能也难以承担。” 时任默沙东公司CEO和董事会主席罗伊·瓦杰洛斯(Roy Vagelos)院士在回忆录中写道: “时间如此紧迫,我想保护孩子们免受这种致命疾病的侵袭。” 在最后签署的合同中,默沙东公司承诺不收取任何专利费或利润,也不在中国大陆出售默沙东生产的乙肝疫苗。 瓦杰洛斯院士说, “默沙东当时的想法就是,如何能用手中的这项技术去解决一个巨大的医疗问题,帮助那些深陷疾病风险,又无法负担的人们。” 这里虽然简单,但是中间是个多么复杂,又是个多么重要的过程。 最近中国的崛起,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国运,我听了就是笑笑。 既然是运气,早晚有用完的那一天,上面的这个事情,你可以理解为运气,最近一次疫苗事件, 可以看到运气已经不站在这边了。这里的国运,改天再写一篇。 ...

交易书单

Blogger有个好处,写了篇文章,可以反复的修改。 那么这里建一个书单的文章,以后再有都往这里加了,先写个今年内要看完的。 1. 《主力的思维》《股市大作手回忆录》 2. 《股票趋势技术分析》爱德华 或者 《期货技术分析》约翰 墨菲 3. 《日本蜡烛图技术》史蒂夫 尼森 4. 《量价分析》《量价分析实操指南:创建属于自己的高品质股票交易系统》安娜 库林 5. 《威科夫交易法》 孟洪涛 6. 《走进我的交易室》I 《走进我的交易室》II ,《以交易为生》 亚历山大 艾德 7. 《亚当理论》 8. 《短线交易秘诀》 拉瑞 威廉姆斯 9. 《金融怪杰 华尔街顶级交易员》 杰克 施瓦格 10. 《炒股的智慧》 陈江挺  11. 《聪明的投资者》 格雷厄姆  虽然参加了个写作小组,但是最终的目的是提高自己,今天这篇就算是资源整理篇吧。 以下是英文的,先列在这里了,以后待整理。看过的放在上面去。 1. Quality Investing Owning the best companies for the long term Lawrence A. Cunningham, Torkell T. Eide 2. Only the best will do The compelling case for investing in quality growth businesses Peter Seilern 3. How to pick quality shares 4. Quality First Investing 5. In search for excellence 6. Richer, Wiser, Happier 7. Investing for growth

不可小视的儿童期

 今天继续写小朋友的事,可能不是少年期了。 晚上吃饭的时候,正吃着呢,突然发现对面有个手机在录视频。 这是我小儿子,把手机架在架子上搞直播呢,可能他还不知道怎么直播, 对他来说,用手机录下来就算事直播了吧。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梦想,对于他们这代小朋友,可能梦想当YouTuber的不少呢。 其实当什么不重要,有想法,能搞起来,就很好了。 有想当接班人,请出门左转。 前面几个例子都说明了,儿童少年时代的经历,会对以后的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会怎么影响,还没人能研究明白吧。 不管怎么样吧,从小埋下一个种子,长大总会发芽的。 这时候的环境是最重要的,每个家长其实都应该呵护这时候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说两个糗事吧,都是我代孩子的时候的事情。 不到两岁的时候,几个爸爸带着孩子在一起打游戏,那时候孩子还是丫丫学语的时候。 我们玩的嗨,口头禅就带出来了,我靠。 这时候旁边的小朋友们也就跟着学了,好几个都在学这个词。 大人们说了那么多话,他们都不学,就这个学的快,而且特别的清楚。 我想想,可能是这个单词简单,大人们又是经常的说,孩子们就学的快了。 反正那以后我们就没有再说这次词了。

少年沃伦

 前面分享过几个名人的少年时期。那么今天来分享段巴菲特的少年时期的事件。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的持仓里面有可口可乐,并且一直持有,那么问题来了 他是什么时候开始买卖可口可乐的呢? 答案是6岁。 沃伦愿意拆开可口可乐的红色包装箱,在夏天的晚上挨家挨户的叫卖。 每六瓶汽水,就能赚5美分。 后来巴菲特在芒格的建议下买了个糖果公司,那么巴菲特是不愿意买吗? 答案好像也在他6岁的时候就埋下了种子。 卖汽水可比卖口香糖赚多了,口香糖没法分开卖,一次就要卖5片。 而每卖一整包,他才能赚两美分。 那么区别就看出来了,可口可乐他愿意分开卖,口香糖他就不愿意拆开卖。 利润也是差了一半多。 所以,你以为是他犯得错误吗? 答案可能早就确定了,我们能看到的可能只是个二次的结果。 还有一个问题,巴菲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股票的呢? 答案还是小时候,因为他父亲的职业就是个股票经纪商。 我们看到的结果,我们看不到这个结果后面的积累。 人家从小就积累下的经验,岂是一般人简简单单就能达到的结果吗? 那么想想我们的小时候,有什么可以继续利用的吗? 本篇信息来源 《滚雪球》

应该吃多少

出个题目吧: 如果中午的套餐,米饭不论大小,都是一样的价,你们会选择大碗的还是小碗的,还是一般的,也就是不大不小的。 这个问题其实答案挺统一的,从国内过去日本的,基本都会选大碗。 学日语,书本上大概不会有这个词,但是到日本,基本最先学的词就是大盛(おおもり),也就是大碗的。 日本人就各种各样的了,要一般的多,还有人专门要小碗的。 后来上班的时候,中午吃饭,看见好几个人,基本中午不动,要不就是买个小饭团,看了都觉得饿。 渐渐的了解了一些理由,他们怕中午吃多了下午犯困,还有就是怕发胖了。 在这里呆久了,我也慢慢的从最初的大盛、变成了普通盛り,其实没那么饿。 偶尔有个项目,有两个从国内来的同事,中午出去吃饭,看他们要大盛的样子,想起了我刚来的时候。 当然了,这里要大盛,肯定要全吃完的,吃完,也就是一粒米也不剩的那种。 然后,如果来日本旅游的时候,记得好好看菜谱,有的店,不同的分量,钱是不一样的。 菜谱上标着的是普通的量,国内来的估计不够吃的,点的时候可以点个大份的。 日本是个长寿的国家,不多吃,当然了不浪费也是个很好的习惯了。 另外普及下知识,吃饭前他们都会说句我开动了(いただきます), 这里是表示尊重,用的是敬语。 针对食物“生命”的尊重,不仅包括肉、鱼、蛋,还包括蔬菜和水果。  据说,这也是对种植或收获食材的人和准备饭菜的人表达尊重和感激的词。

先有李嘉诚,后有王石?

前几天有个新闻,说是房产大佬王石,携夫人摆了个乔迁聚会。 这对一向不怎么高调的王石来说,确实是一个大事了。 说他不怎么高调,估计有人不服。 相对于他所成就的事业高度来说,他的基调确实是不太高的。 因为他一直有强烈的政治敏感度。 这么说吧,能从大陆胜利出来的,先有李嘉诚,后就是王石了。 或者说先有王石,后有李嘉诚也不为过。 万科,作为第一批上市的公司,不能不说王石的高调。 起这么高的调子,倒是他的所得,和地位,照实是太低了。 其实,我以前一直不怎么关注资本的新闻,第一次注意到王石, 还是他的夫人(前妻),抛售股票,当时以为王石不过又是个仗势获利的商人而已。 后来他发表声明,取消一切获利所得,确实出乎意料,第一次看到有人这么操作。 以为不过是场戏而已。 不过事实证明,他是说到做到。 再后来看到他的详细介绍,包括的他的所得,感觉确实太少了,不得其解。 慢慢的了解到他竟然顾虑到中国会像文革那样,对资本家秋后算账,一直觉得他傻, 都改革开放了,还不大把的捞钱,真是傻。 很快到了李嘉诚的事件,那时候,众人纷纷说老李走眼了,败走麦城了。 然后呢,李嘉诚是审时度势,走的敲到好处。 王石就是始终如一,绝不碰触红线,算起来,王石比起老李,要早的太多了。 他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底线,并且3,40年的坚持不碰底线。 这是个真正的标准践行者。 既然以后都在东京了,一定要找个机会,能当面请教一下其中心得。

武圣传

图片
 武训,以前看过他的故事,这次又听二爷讲起。 感慨颇多,想写篇文言文的武圣传,文笔不够,先欠着。 说简单一句话:平生一件事,行乞办学。 摘录下片中的余世存先生的评价吧 任何人都没有力量来为他加冕,任何机构都不配来给他盖棺定论。 朝代不会比他更长久,国家政权的力量也不会比他更强大。 因为只要中国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武训就活在这世界上。 那么我们这些平庸的人可以做些什么呢? 可以注意到视频中的另一些人物,比如杨树芳,帮助武训来存款理财,买田质地,放贷收利。 其实,按照我的认知,这件事情上杨的作用不可小觑。 普通人,如果再努力,只靠个人的收入,是不能积累下这么多钱的。 更何况是在一个农业社会。 换做别人,免不了会在其中浑水狠捞一笔。 武七成为武训,杨树芳的作用最少要占50%,包括后期的官场老爷的注意,一定也少不了杨的作用。 其实从小受到的教育,免不了对铜臭有点天生的厌恶。 自己决定走上投资的路子,也是时不时想想是不是太只注重钱财了。 那么,我们做不了圣人,但是我们遇到圣人的时候,就要跟着圣人的脚步来走。 甚至像杨大善人一样,帮住圣人来成就一生的伟大。 圣人是天生的,成为圣人的路上免不了需要一些外力的扶持。 普通人,这时候是可以帮助一下的。 群里有人讨论是不是钱财能帮助提高认识世界的正确度。 其实正不正确,不用过多认知,就像武训,他的认知会很多吗? 做正确的事情,不需要更多的条件。

该离市场多远

 今天有个交易的群有个人在闹,说是把时间都耗在交易上了。 人生其实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把时间浪费在一个工具上有点太奢侈了。 那么应该离开市场多远呢? 这里说的是长线的交易,在两本书上有提到: 一本是大作手的书,一本是箱体理论创造者的书。 这里面都是远离市场的,离开多远呢? 一个是在乡下,一个是在世界环球演出。 这只是距离的,其实更重要的一个是时间。 两者其实基本每天,或者第二天要看到报价的,也就是说他们最少离开收盘价的时间只是一天左右。 这里是个重点。 做过交易的人都知道,看收盘价的重要性,但都是陷在盘中无比挣扎的想去猜想个方向。 只有一个确定的收盘价才会告诉你方向,也就是市场的语言。 其实还有一个重点,他们虽然原理市场(物理距离),但是基本要每天看到最新的报价的。 就是说这里的远离不是可以的远离,是一个若即若离的远离, 离开的太远了,市场突然变化了,来不及反应的。

减肥经历

图片
减肥经历 说说自己最近的一件值得记忆的事件吧。 到这个月为止,已经减了10公斤了,从最高值。 吃法:晚饭不吃米面 先说结论再说过程。 学投资这么多年,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多少不说,这个减肥秘诀绝对是一个最有价值的东西。 有一个私募的老师,告诉我们他曾经200斤,当时我见到他的时候,他也就130斤不到。Σ(っ °Д °;)っ 他的秘诀就是不吃米面。 在他告诉我之前,我都没这个意识。 后来看了别的书和视频,决定我是晚上不吃米面的行动方针。 这里分享两个讲糖和断食的视频 你無法戒糖的真正原因:糖比香煙更容易上癮,糖是不會醉的酒精,有人故意讓脂肪幫糖背了50年的黑鍋,這背後的故事觸目驚心……|自說自話的總裁 16個小時不吃東西,人體將啟動的一個高級的隱藏功能 | from 老高 动法:每天1万步。 减肥来说,两个方面,一个是摄入,一个是消耗,也就是一进一出。 管的住嘴,迈德开腿。 特别是新冠在家的那一年多,一天的运动步数也就三位数。 为了让我动起来,我给自己找了个适合自己的方法,那就是跟着走路的APP来做。 走出去,不考虑目的地,尽可能的远,然后让自己走回来。 反正就是逼自己每天一万多步。 契机:生病 光有方法,没有动机也是很难开始的。 我最重的时候,儿子开学典礼,我穿以前的衣服,竟然有点紧了。 然后拍照,我才这么久第一次看到自己,怎么这么胖了。 然后就是新冠,我当时和美国的新冠临床医生一个群, 听他们说,新冠病状最严重的就是胖的人了,有个胖的家族,竟然全家都先后死亡了。 不知道真实性,不过对我的恐吓度空前的高。 得新冠的时候,我是全家病状最厉害的一个,高烧到40多,然后3天才退的烧。 后来再就是之后各种小毛病,去医院做了个检查,竟然三高了。 然后就按上面得方法来了。 我这个真是减下来了,历时一年多。纯自然减肥。

马斯克传的少年部分⇒名人的少年

最近开始看马斯克传了,读了个开头,也就是他少年的时候。 就想到了一个我以前看过的案例: 这个是个管理大师讲的看自传书的案例,这个人叫余世维,估计大家在喜马拉雅上能找到他的讲座。 他说的是拿破仑传的例子。 原话记不太清了,大概的意思是,后世人都在研究拿破仑成功的原因, 很多人看拿破仑传,那么最有研究部分的是哪里呢? 对,少年的那部分。 他少年的时候,被比他大的孩子欺负,他不服气,然后去找大孩子理论。 当然了结果就是得到一顿拳脚。 但是他不气馁,继续去找理论,反复的多次,直到大孩子投降认输。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场胜利,大概也是他一生胜利的原点。 看到这里,你就已经不用看后面的了。 后面的你研究的再好,比如有几个几个情人了,已经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了。 一本书的魂大概也就是一个故事,所以看书,一本书记住一个故事就是拿到了精华了。 记住,是一个正确的故事。 拿破仑的情妇大概也占了书的篇幅不少,拿他当精华,大概你可以开个婚介所了。 少年的例子,还有一个,你可能也想到了,华盛顿的父亲的那个樱桃树。 这个例子可是有真金白银的背书的呀。 当然了,马斯克的自传,后面的第一性原理还是很值得认真理解和吸收的。 他的不屈不折也受他妈妈的影响很大,大家还是要细细的读的。

套利还是长线

  源于硅谷王川的下面这段话。 喜欢和习惯做各种套利交易的人,一般都会完美错过一些长期的,史诗级的机会。注意力的尺度被固化了,因此对更大尺度上的机会,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有心无力,总之是完美错过。 这段话对吗?对的,我认为没有问题。 那么怎么做呢? 这倒需要说道说道了。 我这里有一比,套利相当于一个简单的车子,可能速度不是很快,但适合新手。 简简单单培训一下,就可以上路了。好像B照,新手上路,请多关照。 长线的做法,可能要对应各种复杂的情况,可能需要配个四驱的车子, 然后还要准备各种环境用的轮胎,可能会走雪地,沙地,沼泽地。 也可能需要拉上很重的负荷,这时候就要考个A照了。 所以,你要是目标长远,那就努力照着下面的准备,早日摆脱新手区。 如果就是想带个步,套利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当然了,每个司机都有一个征服世界的梦想了,不管你有没有想过, 你所开的路就是通往全世界的,走不走,自己决定了。

消防点检

 最近推上有个人来日本游玩,每天都能发现些国内的不一样的地方。 那些东西我看着都习惯了,想想国内真是不一样,可能是太平常了没当回事。 今天写个来旅行碰不到的事情,消防点检。 这个就是针对住户的,每半年点检一次。 预约好时间,有个消防的工作人员,会拿着一个设备来家里检查。 查什么呢,就是查火灾的报警器,他手里的设备是个有一定温度的设备吧。 拿着那个设备罩在火灾报警器上几秒,火灾报警器就会亮了。 那时候你就知道家里有几个报警器了了,基本每个房间都有一个, 然后如果有橱柜,每个橱柜还有一个,一圈下来,小十个是有了。 不时的能听到外面的火灾报警铃声响起,屋里和屋外的是联动的, 检查的这一天,基本铃声就没断过。 最后的项目是检查阳台的一个向下的逃生楼梯,是一个平时收起来的。 有情况的时候可以放下去的梯子,上下的阳台都是通着的,从最上面一直连到地面。 放下去的时候,一个按钮,收起来却要用一个手柄摇半天。 这一天下来,一个楼上的所有住户都要检查,确实也是个体力活。 一家的检查时间也就是5-10分钟,基本上半年就要查一次。 每次大家都很配合的在家等着,没有人说显麻烦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是为了谁来检查的。 正所谓是防患于未然,不过这个防患不是说说就完的,真要花时间和精力来弄才行的。

10个必备交易经典策略

  ①  开盘博弈策略 开盘价的博弈一直备受交易者的关注,策略的思路非常简单:根据开盘一定时间内的涨跌,预测当日涨跌。该策略在1分钟、3分钟、5分钟上均有着较好的普适性,且参数非常少,可优化空间极小。 ② 国外经典Aberration策略 这个曾经创下100%以上年收益率的传奇交易系统由Keith Fitschen于1986年发明。具体来说,Abberation系统利用3条轨道进行交易。首先计算该品种过去N日收盘价的算术平均MA(close)作为中轨(MID),以收盘价的标准差std(close)作为波动性的衡量,计算上轨MID+mstd(close)以及下轨MID-mstd(close)。当价格突破上轨时做多,当价格回到中轨时平仓;反之,当价格突破下轨时做空,当价格回到中轨时平仓。 利用这个策略,回测铁矿历史数据,在2022.7.19-8.26这27天内得到的收益率是25.79%。值得一提的是,该策略发布的年代较早,在现在的交易行情下可能已经不怎么适用,但趋势捕捉的思想却是经久不衰的。 ③ 海龟交易策略 海龟交易法原理非常简单,但是理查德.丹尼斯通过实践告诉我们,简单的、正期望值的策略,只要长期大量地重复一致执行,谁都能成为这个市场中少数赚钱的赢家。海龟交易法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时至今日运用在期货市场上仍然有比较好的普适性。 柯蒂斯·费思(Curtis Faith),所有海龟中最成功的一个,在“海龟交易试验”期间,他为理查德·丹尼斯赚取了超过3000万美元的交易收入。他还是机械交易系统和软件行业的先驱者之一。 四条交易心得: 第一条,在交易时要有一个具有优势的,长期执行能产生正向期望值的交易系统,这样才有机会取得长期稳定的盈利。 第二条,在每一次交易时,都要做好控制风险的工作,否则就算你有一套可以盈利的交易系统,也等不到赚钱的那一天。 第三条,持之以恒,对交易系统要始终保持严格的执行力。 第四条,大道至简,交易者要认识到交易的核心很简单,尽量去抓住每一波趋势,一年之中抓住两三波大的趋势行情,得到的收益就占了年收益的大头。所以,千万不要错过任何一波趋势行情(宁愿做错也不能错过)。 ④ Dual Thrust日内策略 Dual Thrust策略是Michael Chalek在上世纪80 年代开发的,是海外最经典的交易系统之一,该策略至今在期货市场上仍有不错...

红白事

 聊聊我所认知的一部分,那就是红白事的感受。 为什么不单独聊一个呢,毕竟是很对立的两个面,如果年轻10岁的话,我大概只会说说红事了。 那么直接说我最认可的两句话吧,但也不是绝对,毕竟这个世界太大了。 红事人不到,礼要到。 白事人要到,礼不收。 本来以为这是我们地方的风俗,后来听过一次余世维讲的课,他也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我就知道了,中国人的观念大概是差不多的了。 然后只讲婚礼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是朋友的。 1. 我毕业去了北京,正好北京有一个我的大学同学,不过很不幸,他没毕业,所以只能算个半途的同学。 他是个北京土著,他从我们学校退学后,又回北京上的大学。 那一年,正好他结婚,新娘是他北京的大学同学,我心想我作为前同学也去庆祝一下吧。 然后还有两个很要好的同学,人不能去,托我交的份子钱。 去了才知道,这种场合,前同学就和前女友的感觉一样,融不到那种场合里去。 2. 第二个,我老家的,那年北京的房子还没涨起来,他们结婚也已经一年了,不过没办婚礼。 其实都在北京,回老家不办也没什么。 然后,回家办了场婚礼,就把首付拿回来了。 然后拿着这个钱,买了套房,人生就这样,从村里人变成了(住在)北京人了。 婚礼,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就是像亲朋宣告,古代这就是结婚证,不过现代被一张法定的纸代替了。 另一个就是金融的意义了,你以为婚礼上的钱是白拿的吗?不过是把未来的钱提前支付了而已。 应用的好了,就是第二个例子了。 婚礼要花多少钱才好,还有一句老话:办事,没有几家赔的。花多少钱,要看入多少钱了,如果土豪,请忽略。

顽皮的小朋友

 俗话说一个好脑袋不如一个烂笔头。 人生中的一些事情,还是记录下来好,曾经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在脑子中刻骨铭心的那种, 多年以后,也都渐渐淡去了,但是有时又想回忆起点滴片段,越是需要的时候越是想不起来。 今天记录的是小儿子在小学校摔了的事情。 早上正在开会,突然,学校的电话就来了,一般电话打到我这里的时候,都不是什么好事情。 果然,电话那头告诉我小家伙在学校摔了。 我当时就着急了,问问摔哪里了,多高,有没有流血之类的。 老师的话渐渐让我放下心来,不是摔下来的,是创到了,下巴那里吧, 老师说看着没什么事情,可以继续上学,那估计就不是事。 又过了一会,又来电话了。 告诉我小家伙自己说不舒服,正在保健室检查,问我可不可以来接。 幸好是在远程工作,立刻去学校去接了。 我一到就知道没事了,小家伙看到我就笑了,明显是狡猾的借机不想上学了。 回来细细问了,都怎么回事,伤哪里了,确定就是个小的磕碰。 回到家,立刻就自己找东西吃,这就更没问题了。 下午学校又来电话了,这次是看到当时事件的老师,给我详细的说明当时的情况, 哪里,在干什么,怎么创到的,基本和我问到的差不多,这就彻底放心了。 谨记于此,小家伙长大了给他看,但愿这次能涨个心眼,别去危险的地方了。

交易中的师人师己

其实做交易的时间并不是那么长,不过倒是从好几个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 当然了,好多东西后来被证实了就是书上的东西,不过,知识有个先知后知的问题。 先知者为师,这没有什么问题的。 有人学到点东西,就把他拜做必胜的秘籍,到处看不起这看不起那,我反倒看不起这种的。 有一个老师的一个教导倒是很别致,那就是师人不如师己。 怎么说呢,一个人必然有其高光的时刻,市场的运动再复杂,也总有被你捕捉到的那刻, 那么把你捕捉到的时刻的经验反复在脑中复现,反复琢磨细节,也就是复盘。 因为这是你经历过的内容,各种细节是自己所感所做的,比任何老师都来的深刻。 我深以为然。 真所谓,招不必多,必要精,有一招制胜就够了。 管用的招反复练,反复用,必然会反复的再现当时的胜利场景的。 什么,你一招都没有,那建议你拜个老师把。 我这里有本秘籍,你要不要看一看?

交易中的个人行为

今天虽然说对我个人是个重要的日子,不过没什么好分享的。 写一下做交易认识的朋友的一些观察吧。 1. 驾驶技术好的人,做短线一般结果比较不错,认识几个短线还不错的,问了一下, 开车的不错,有几个还飙车。 我是个开车就紧张的人,做短线和开车一样的感觉,紧张。 2. 怀旧的人,大概家里收藏着各种东西,什么都舍不得扔的人。 大概率也是会一直不舍得止损的。 因为电脑还不错的原因,去帮几个朋友弄过电脑,去家里一看, 很多老古董的电脑还保留着,就算很慢很慢了,还想再发挥一下作用。 我告诉他们不值得折腾了。 其实我也有点这个毛病,通过这个发现,再渐渐的改掉一些。 不过人的本性很难改掉的。 3. 没有经历过大钱的人,对损失特别看重。 说句不好听的话,你觉得决定你人生的一笔钱,可能在一些二代眼里, 就是一夜的消费。 见过几个做过生意的人,抗单的压力那叫一个耐力号,7位数的涨跌,没感觉一样。

CHATGPT4 初体验

一直以来,没有开通chatgpt4。 一个是不舍得花每个月的20刀,再一个就是,基本也用不到。 一直用着3.5,虽然有时不太满意,基本也是能满足使用。 这周又来一个英语的编程课程,用RUST的,上周的课还挺温和, 找找答案,一个小时就回答完问题了,这周的突然就提高了难度。 主要是语法不熟,这周的问题直接就是进入深水区了,一下4个类, 还一个就是英语的题目,感觉还是get不到点。 正好今天从一个老板那里要来了GPT4的一个月试用。 既然得了屠龙刀,什么样的龙呀,虎的都要摆平了。 果然是锋利,几个问题问下去,就解决了80%了。 剩下的点编译小问题,我就顺手收拾了。 说实话,这点小问题,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和GPT来沟通, 我看有人说拿他来DEBUG的,哪天有空再来试试了。 今天就和这个RUST耗着了,搞了一白天的时间,自己没搞定。 GPT1个小时就搞定了,果然提高生产力的神器。 其实以前学AI的时候,就有几个问题横亘在面前,怎么也过不去。 这次有了神器,想着再尝试一次了。 GPT号车,我终于买票上车了。